不寻常往往孕育在寻常之中,不平凡也往往来自平凡。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济南军区装甲兵独立坦克第一修理营一连政治指导员查全和深谙此理,1972年11月,他到山东省原滕县南沙河公社带新兵,就为的是从中发掘人才。比如,在很多人看来,一个地方的黑板报是很普通,很不起眼的,而查全和却不这样看。他认为,黑板报里有学问,黑板报中出人才,有事实为证——军营一些有作为的书画家无一不是从这里起步的。因此,求才若渴的查全和特别关注黑板报,力图通过黑板报发现人才,带回一个能写会画的新兵。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天上午,身穿军装的查全和带着通信员走进南沙河中学调研,尽数浏览全校十几块黑板报之后,他好像忽然发现新大陆——有一块黑板报办得不同寻常,质量明显高于其他黑板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文字优美流畅。整版篇幅的文字采用了行、草、隶、篆等不同字体,字体工整规范,气韵生动,符合章法,由此可见,书写者书法功底深厚;文中配有人物、花草以及飞禽等插图,空白的地方用花边装饰,其艺术性和吸引力自不待言,足见其绘画技法高超。
“请问,这块黑板报是谁办的?”查全和问迎面走来的同学。同学马上告诉他:“这是高中毕业班张成泽同学办的,这几年都是他办黑板报,全校数他办得好。”闻听此言, 查全和非常高兴, 真的不虚此行。
张成泽的具体表现如何呢?他马上走访了张成泽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孙晋宽老师、学校教导处主任和校长。这些领导和老师们众口一词,积极向部队推荐张成泽:张成泽这孩子忠厚诚实,能写会画,业余时间还热心参与播音室、文艺宣传队的活动。每次下课以后,张成泽都要及时跑到播音室播放音乐以及播报各种各样的广播稿。老师和同学都对他印象很好。张成泽在班里是副班长,在学校是宣传委员,思想品德高尚、政治表现积极、学习成绩优等、身体素质过硬,是个当兵的好料子。
张成泽办黑板报已经办了五年。他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办黑板报,是班里的黑板报组组长,一直到高中毕业。那时候,初中学制两年,高中学制也是两年。为什么说他已经办了五年黑板报?实际上,张成泽初中上了三年。原来,他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手指上长了个疖子,不能拿笔,一写字就疼得受不了,结果就留级一年。因为张成泽临过帖,练过字又会画插图,所以他当仁不让地成为班级黑板报组的组长。
接着,查全和又到张成泽家所在的后仓沟村去走访。查全和询问一些村民:“张成泽这个孩子怎么样?他的家庭和社会关系有问题吗?”出于对解放军的信任,父老乡亲都告诉他,张成泽一家是老实人家,他的家庭和社会关系都没有问题。他父亲张敬才在八一煤矿当工人,回家骑着自行车,下了枣滕公路,没到村口就推着车走,逢人便打招呼,一直推到家门口,诚恳热情。张成泽这孩子,字写得好,画画得好,逢年过节给父老乡亲写对联,经常扶老携幼做好事,是不可多得的好孩子。后来,张成泽开始画样板戏中的英雄人物——少剑波、阿庆嫂、杨子荣,等等。他将画的画册装在书包里,同学们看到以后,纷纷称赞:“真不简单,还会画画。”“画的这些人物真像、真好看。”张成泽的人物画一般是用铅笔慢慢地起稿,然后再用毛笔画下来。老师也感觉张成泽画得真不错,业余时间就让他出黑板报。班级的黑板报有两块,一块在室内,一块在室外的墙壁上,大约一周换一次。黑板报主要刊登国内外时事、班级的好人好事、学校的有关规定要求、同学们学习的心得等。每逢重大节日,张成泽还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宣传内容,专门组织并约写稿件。为此,张成泽还专门买了《墙报图案》《美术字》等书,边学习边实践,使黑板报越办越好,不断给人以新鲜感和吸引力。查全和早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是老牌的大学生,见多识广,慧眼识金,人才一旦入了他的法眼,那就没跑。他决心把张成泽征召入伍。
张成泽高中毕业照
“一人当兵,全家光荣。”高中毕业考试刚结束,张成泽的高中毕业证还没有拿到手的时候,1972年的征兵工作开始了。那时候,全社会形成了“当兵热”。谁家有个军人,谁有套军装,那都让人眼热。青年即便有双军鞋、有顶军帽都感觉很风光,也想在人前显摆一下。张成泽一得到征兵的消息就想报名参军,马上回家对母亲说了自己的想法。母亲王学兰说:“行啊,等你父亲回家后商量商量。”张成泽说:“不用商量,你同意就行,父亲不会有意见。”随后,他就跑到大队民兵连长家里,要求当兵。当时,当兵竞争特别激烈,适龄青年很多,当兵名额很少。民兵连长说:“你有这个想法是好事,但是不一定去得了。”张成泽问:“为什么?”民兵连长说:“村里适龄青年太多,咱们后仓沟村太大,名额太少。”张成泽说:“先报上名吧,我服从组织决定。”民兵连长就在登记表上写上了张成泽的名字。当时,由于前一年部队没有征兵,便将入伍年龄条件由18岁放宽到24岁,后仓沟村的适龄青年入伍可谓百里挑一。尽管张成泽高中毕业,19周岁,体检合格,完全符合入伍条件,但是他一直忐忑不安,老是担心去不了。他的担心不是没有原因的,如果单凭村里研究决定的话,他绝对没有当兵的可能,因为后仓沟村张家是单门独户,其余大多数都是王姓人家。别说领导研究决定,即便是群众投票也没有张成泽的事儿。其实,大家都不知道,坦克修理营领导获得查全和的调研信息后,认为张成泽是部队需要的人才,尽管名额有限,但还是为他积极争取了。
1972年11月26日,是张成泽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拿到了红色的入伍通知书。接到入伍通知书后,全家人都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