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古称齐鲁,素有“齐鲁大地”之称。齐鲁大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造就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齐鲁书风。值此“海岱俊峰·山东优秀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巡展之际,厘析齐鲁书风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对齐鲁书风的历史发展脉络作全面梳理,具有现实意义。
一、齐鲁书风的历史发展脉络
早在史前大汶口文化时期,山东胶东半岛的东夷人创造了最原始的图画文字,“为我国古代文字的发展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使齐鲁大地成为中国汉字与书法的重要发祥地。
春秋战国时期,继承东夷传统的齐国人自古重视海陆交流和商业开发,日渐形成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变革精神和开放包容的心态。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促进了齐文化的多元开放。以齐国为中心的鲁、邾、莒、杞、滕、薛等诸侯国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总结形成了迥异于燕晋楚秦各系而又严整劲直、风格独具的齐系文字。齐国文化特征在书法上得到生动表现。“挺拔劲峭、遒美简练,即是齐国书风独有的鲜明特色。”
身处内陆河谷的鲁国是山东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农耕文化“强调文化的认同和传承,重因循而轻变革、重自足而轻开放、重人格的道德塑造而轻功利追求”,同时,“农耕文化之内涵曰‘天人相应’,‘物我一体’,即‘和平’的特征”。在鲁国发端的儒学崇尚“中庸”、“中和”之美,得鲁文化浸染,鲁国书法保持了周王室书风的顺承性,具有凝重端严,平和中正的特征。
秦朝,始皇帝为推行儒家“行同伦”的政治教化,在山东先后刻制多方纪功刻石,它们体现出稳定对称的“中和”美学观和庄严凝重的神圣仪式感。两汉,齐鲁文化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两汉儒家经学,成为全国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与儒家孝道和谶纬思想密切相关的山东汉代碑刻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达到了中国隶书发展的巅峰。出于民间的画像石题记和汉简则意趣古拙纯朴,北朝摩崖刻经又传达出简约、和穆、从容、磅礴之美,为榜书确立了崇高的典范。
山东还是“书圣”王羲之和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乡。王羲之拥有典型文人书法家的文化修养和性情趣味,将书法艺术从实用推向高度的艺术自觉,晚年潜心新体革新,书法随体而书,技法精熟绝伦又自然率意。王羲之书法还具有“中和”之美,如《兰亭序》雍容自如,流畅匀和。颜真卿则自幼得到父系颜氏和母系殷氏家族书法传统的熏陶,又向山东及周边地区的民间碑版汲取营养,融合盛唐时代精神,大胆革新。他的书法变“二王”的典雅秀逸为雄浑宽博,气象正大。
此后,历代生活于山东的书法家的书法形成以师法王羲之儒雅含蓄为主和以师法颜真卿朴厚雄秀为主的两条风格线路。前一条线路中的书法家,尊崇传统帖学,尤其邢侗以“二王”淳化高雅之风涤清书坛靡弱衰颓之气,促进了齐鲁书风的传承发展。第二条线路,刘墉、铁保等帖学书家以学颜体为主,又融六朝碑版,形成含蓄拙厚、深沉脱俗的帖学新境;何绍基、康有为等碑学书法家汲取颜书雄浑深厚之风,将碑学书法艺术推向巅峰,也推动齐鲁书风不断迈向新的时代审美高度。新中国成立后,山东本土又涌现出以蒋维崧、魏启后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书法大家,为山东书坛熔铸了一份坚实的典雅稳重和从容自信。
二、齐鲁书风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
新时代,如何推动齐鲁书风焕发强劲的生命力和发挥重要的影响力,是山东作为“书圣”故里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自二〇一二年起,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历时十年编纂完成了二十三卷本《山东书法全集》以及《山东书法史》《山东书学研究丛书》等大型学术工程,对齐鲁书法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二〇一五年,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大力启动“齐鲁书风”研究传承推介系列工程,其中“山东中青年书法名家推介计划”已成功举办,反响较大。为更好地加强山东书法人才梯队建设,促进齐鲁书风有序传承,将“齐鲁书风”研究传承推介系列工程引向深入,二〇二二年,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决定实施“海岱俊峰·山东优秀中青年书法家推介工程”。本次“海岱俊峰·山东优秀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是推介活动的重要开端,该活动遴选出山东省优秀书法家七十二人,包括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七〇后书法篆刻家、理论家,以及表现出不凡实力的八〇后、九〇后新生代。他们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兰亭奖、全国展、中青展、单项展和理论研讨会中取得了骄人成绩,创作出了许多具有鲜明齐鲁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代表了当代山东书坛中青年作者的高度和水平。现将本次参展的一百三十四件作品(每人2件代表作)进行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