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杜小同 | 水墨的空间秩序与时间绵延

杜小同 | 水墨的空间秩序与时间绵延
2025-09-26 16:23:34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空白图.png

image (5).jpg

兰系列

在当代水墨艺术的发展脉络中,杜小同的创作实践呈现出一种极具思辨性的探索路径。他的艺术历程,既是对传统水墨语言系统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当代精神空间中水墨可能性的积极建构。从早期具象人物到“海”系列,再到近年的“石”“兰”系列,杜小同的艺术演变轨迹,折射出当代水墨艺术家在面对传统与创新问题时的文化自觉与方法论转换。

杜小同近年工作的核心是“构建空间,让空间足以承载一切”。这一认知促使他逐步剥离画面中的具体物象及其传统象征意义。无论是“海”还是“兰草”,在他笔下都已不再是自然景观或文化符号,而是成为建构空间的媒介。他刻意回避传统中强大的“世俗惯性”与审美定式,例如画喜鹊避其“喜庆”寓意,画兰草弃其程式化笔法。他质疑道:“当我连物象都不要时,还要那种‘意象’做什么?”这种决绝的剥离,旨在打破传统审美系统的桎梏,摆脱对笔墨精妙、空灵意趣的单一迷恋,从而转向对画面内在“秩序”与“空间关系”的本质性探索。

杜小同艺术探索的核心,在于对传统水墨“意象”系统的超越与对“空间”秩序的重构。他敏锐地意识到,传统水墨的审美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物象的象征意义与笔墨的程式化表现之上。这种体系虽然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但在当代语境下却容易陷入符号化、惯性化的困境。因此,他明确提出“构建空间,让空间足以承载一切”的艺术主张,将创作的焦点从物象的表征转向空间的架构。

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形式创新,而是对水墨本质的重新思考。杜小同认识到,传统水墨的精髓不在于表面的笔墨趣味,而在于其处理空间关系的智慧。古人论画强调“经营位置”,山水画中的“点苔”看似随意,实则是艺术家对空间关系的精心安排。这种对空间秩序的重视,为杜小同的当代探索提供了传统依据。他的“兰”系列作品,看似取材传统,实则完全摆脱了传统画兰的程式化笔法,而是将兰草转化为构建空间的视觉元素。这种对传统题材的“陌生化”处理,体现了艺术家对水墨语言的深度思考与创造性转化。

image (6).jpg

一块石头·二365X145cm水墨宣纸2022年

关键词:杜小同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