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杜小同 | 水墨的空间秩序与时间绵延

杜小同 | 水墨的空间秩序与时间绵延
2025-09-26 16:23:34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空白图.png

image (7).jpg

一块石头·七365X145cm水墨宣纸2022年

他认为,古人智慧的核心并非表面的笔墨技巧,而是处理空间秩序的“方法论”。例如,“点苔”的关键不在于点的形态,而在于点在画面空间结构中的恰当位置,这需要人生阅历与时空体悟的支撑。因此,杜小同选择“只留下‘空间’,其他都不要”。他的“兰”系列,并非对传统君子画的延续,而是借其形廓,进行理性、冷静的空间架构实验。画“石”、画“海”亦同此理,其目标都是通过极简化的形态,构建一种具有当代感知特质的空间秩序。

杜小同艺术探索的核心,在于将“空间”视为水墨现代性转换的关键课题。他敏锐地意识到,传统水墨的当代困境不仅在于形式语言的固化,更在于空间认知模式的滞后。因此,他的创作实现了从“对象描绘”向“结构构建”的转变,从对可见世界的再现转向对不可见领域的开启。

这种转变尤其体现在他对“远”的当代诠释上。传统山水画中的“三远法”构建了一个可游可居的理想世界,而当代视觉经验却在技术媒体的冲击下趋于扁平化。杜小同的“海”系列通过将浩瀚海景压缩为一条细微的地平线,创造了一种“看似邻近却永不可及”的悖论性深度。这种处理方式既保留了传统山水对“远”的向往,又注入了现代人对距离的复杂体验,形成了一种具有当代特质的空间诗学。

这一重构过程伴随着对自身“肌肉记忆”与“视觉惯性”的持续对抗。杜小同坦言,传统训练所形成的用笔方式(如中锋、缓急)和构图口诀(如画兰的“一笔长两笔短”),已成为一种无形的束缚。一旦进入那种熟悉的审美体系,便容易陷入对形式美的迷恋,从而阻碍“现代性”的生发。因此,他必须“破坏”过去的审美引领,有意识地避免每一笔落入惯性。这种破坏不是虚无的颠覆,而是为了建立一种更基于理性思考的创作方法。他强调,画面的推进需要“思路清晰”,每一步都要回避旧的路径,在满足画面基本构成要求的同时,抵抗经验的无形牵引。

杜小同的创作方法论具有鲜明的自觉意识。他拒绝以“形式探索”作为出发点,而是将题材视为提出问题的工具,将绘画过程作为构建时空关系的方法论实践。他有意地破坏长期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通过反复的淡写、干湿转换、线条重叠,将创作从熟练的笔墨快感中解放出来,回归到对空间关系的本质思考。

这种“去技术化”的工作方式,使他的艺术摆脱了传统水墨对“一笔见功”的迷恋,转向通过日常的、重复的精神劳作来构建画面的深度。他的作品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层层积累,在这个过程中,水墨材质的特性——渗透性、时间性、不可逆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种创作方式不仅是一种技术选择,更是一种精神态度:通过克制与耐心,抵达本真的艺术状态。

image (8).jpg

天边外之二121cm×145cm纸本水墨2024年

关键词:杜小同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