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一昔,在满幅朱砂红的映衬下,恰好拼出一颗饱满的“心”。没有多余的线条勾连,可每个观者看过去,都像能摸到那无形的联结——这是吴磊藏在画里的巧思,也是他对“传承”最直白的诠释。
《沂蒙山·薪火相传》线稿
吴磊说:“一代代人之间的传承和影响,尤其是精神的传递,不该是生硬的‘递过去’,该是像这样,带着盼头,带着呼应。”所以他没画直白的握手,偏要让两只手隔空相望:校服女孩的手是“寻”,是新时代孩子对历史的好奇与向往,想触碰那些遥远却滚烫的故事;沂蒙女孩的手是“盼”,是烽火岁月里的先辈对未来的嘱托,盼着红色的根能扎进下一代心里。
“‘心心相印’才能称为‘薪火相传’。”这两只手承载了吴磊创作时无数在沂蒙老区听老人讲的往事:当年红嫂们把孩子托付给乡亲时,也是这样伸着手,满是“盼你长大,盼你记得”的温柔。这隔空的“心”,哪里只是动作,分明是一条看不见的精神纽带,把沂蒙精神从战火纷飞的年代,稳稳地拉到了新时代,告诉所有人:红色不是过去式,是能跟着一代人、又影响下一代人的“活记忆”。
就像他在采访里说的:“我想表达的是这种心心相印和历史传承的一种精神,也同时表达了对下一代的教育不能忘记历史。经常地主动地去接触,触碰历史,从而触动隐藏在自己血脉当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血脉觉醒。”这份不直白的传承,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让“代代相传”的心意,轻轻落进了每个观者心里,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心里,让他们不知不觉就懂了:有些精神,从来不会过时,只会在一辈又一辈的呼应里,愈发鲜活,愈发有力量。
满幅沂蒙韵:崮与粗布衣的地域魂
即便被满幅红色包裹,《沂蒙山·薪火相传》里的“沂蒙味道”仍清晰可辨——那是吴磊把沂蒙的崮、沂蒙的小推车、沂蒙的油灯,都融进画里,让红色有了扎根的土壤。
背景里的山,是沂蒙特有的崮形地貌。吴磊用深红晕出崮山“顶平坡陡”的模样,像一个个敦实的巨人蹲在天地间,“沂蒙的崮是有脾气的,不秀气,却稳得很,就像老区人的心。”淡红的山影透着股厚重感,像是沂蒙大地在轻轻呼吸。
画面里的人物来自于《沂蒙山》歌舞剧中的虚拟人物,他没画挺括的衣衫,反而让粗布上满是自然的褶皱——肩头的褶子是扛过农具的痕迹,腰间的褶子是弯腰劳作时留下的印记,连袖口都特意画成挽到小臂的模样,露出带着薄茧的手腕,“当年沂蒙的孩子哪有闲着的?挽着袖子拾麦穗、喂牲口,这才是真实的模样。”
为了这些细节,吴磊在过去数十年中多次进入沂蒙山区写生:踩着乡间土路丈量村落,摸遍石磨的纹路、石屋的墙面以还原肌理,听老人讲石屋如何躲过战火,也亲手感触谷子的重量、摸清崮的轮廓,将沂蒙的烟火气与历史感尽数藏进写生本。“沂蒙的特色不是画出来的,是摸出来、听出来的。”这些山、屋、红旗,不是孤立的元素,而是沂蒙精神的“根”——正是这片土地的厚重、这片土地上人的实在,才孕育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当观者站在画前,既能从色彩中触摸红色记忆,也能从动作中读懂传承初心,更能从地域元素中感受到沂蒙大地的温度。而吴磊创作这幅画的初心,希望用画笔告诉每一个人,红色精神从不是遥远的口号,它藏在沂蒙的山水中,藏在代际的对话里,更藏在我们每个人的精神血脉中,等待着被看见、被传承、被续写。
“沂蒙山高,沂蒙水长,红色的故事永不忘。”《沂蒙山·薪火相传》便是用丹青写下的“歌谣”,让红色精神在色彩、动作与地域风情的交融中,跨越时空,薪火永续。
来源/中华网山东 作者/王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