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孙全义的油画,是大西北的厚土与天光共同淬炼的诗行。当油彩与西北的风沙、阳光相遇,便在画布上生长出了既粗粝又温柔的生命肌理,每一道笔触都像是大地呼吸的纹路,每一抹色彩都映照着天际流转的光影。
《秋茨》
80×1180cm
2016年
你看那片被林木簇拥的路径,油彩以堆叠与刮擦的姿态凝固成大地的皴痕,棕褐与灰绿交织出旱生植物“旱而不屈”的筋骨,却又在山岗中晕成淡粉,天际漫过暖黄。冷暖的碰撞里,路径如时光的藤蔓向远方蜿蜒,仿佛能听见西北的风掠过枝叶时,裹挟着土地千万年的呼吸。这不是对地貌的简单摹写,而是把大地的沧桑与生机都揉进了油彩的厚重质感里,每一处斑驳都像是岁月亲手刻下的印记,让土地的魂魄在色彩与肌理的纠缠中悄然苏醒。
《塬上葵海》
100×100cm
2014年
而当目光落向那片涌动着人影的绿意时,明快的暖黄从天际倾泻而下,如高原的阳光般滚烫。人影与色彩以灵动的笔触在枝叶间交融,粉的、蓝的衣饰像是蹦跳出来的音符。孙全义的笔触带着书法般的提按顿挫,既捕捉了劳作时的动态,又让每一笔都有了水墨“写”的意趣——不是刻板地描摹形态,而是带着情绪与呼吸,把田间的蓬勃与生活的温煦,都化作了色彩与线条的舞蹈。在这里,油画的色彩张力与中国写意的灵动气韵,成了共生的韵律,让劳作的场景超越了日常,成为土地与生命对话的仪式。
《六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