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我们对浪漫诗性应有一种自觉。中国是一个充满浪漫诗性的国度,拥有悠久的浪漫诗性传统,从屈原的《离骚》、宋玉的《高唐赋》、曹植的《洛神赋》,到欧阳修、苏东坡的作品等,历代文人所歌咏的,皆蕴含独特的浪漫诗性。这种浪漫诗性,一边是悲讽咏叹,另一边则是“香草美人”的意象,最典型的代表便是我们的老院长林风眠。林风眠先生一生历经坎坷,饱经波折,却在画作中频频描绘香草美人。他将苦难嚼碎,吐出的皆是芬芳。
正如孟浩然所言“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当他登临岘山时,早已有无数前人在此驻足。他尤怀羊祜的伤怀之言:“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今我们登山,不仅是与山水自然相会,更是与先人的诗境相遇:登临兰亭,会想起《兰亭集序》;登上严子陵钓台,会想到严光、范仲淹以及谢翱等人。我们登山渡水,实则是与历史的邀约,是与山河记忆的情往兴达,这才是真正具有精神深度的内涵,需要我们不断发掘。若能达到这一高度,我坚信我们的绘画将拥有独特的生命力。
再次,是对艺术语言的研究,这一研究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中国人讲究“师古人,师造化,进而师心”。明代画家王履曾画华山图40幅,回家后又重画。其《重为华山图序》中有几句论述尤为精到:“苟非华山之我余,余其我邪?”意即“如果不是华山让我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我还能成为什么样子?”此句深刻阐释了人被造化滋养、塑造的内在关联,道破人与自然彼此呼应、相互成就的哲思。继而,王履提出“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创作逻辑。这一次序颇具深意:看似从“心”出发,实则暗藏递进——心以目为师,目以华山(即造化)为师。与常人先紧盯华山,再以心观目的思路不同,古人的“师法”逻辑是从主体精神出发,反向联结自然,形成“心—目—造化”的循环反复。
唯有在真实的生活与山水间锤炼艺术语言,将观照所得与生命体验淬炼融合,方能形成独特的表达。这或许正是我们创作山水画时应执着追寻的方向。
生命当长歌,记忆到永远。
(来源:美术观察)
艺术家简介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20世纪80年代初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20世纪80年代末赴德国汉堡美术学院研修。从2001年至2020年,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二十年。
曾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首届教书育人楷模、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荣誉;并获“鲁迅艺术奖”、“第二届北京双年展”佳作奖、“国家教学成果奖”等奖项。
作为中国表现性绘画的领军人物,许江的作品应邀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圣保罗国际艺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国际大展。新世纪以来,创作“葵园”系列,在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先后举办大型个展,包括“远望”(2006年,中国美术馆)、“被拯救的葵园”(2009年,上海美术馆)、“致葵园”(2010年,浙江美术馆)、“最葵园”(2011年,苏州博物馆)、“重新生长”(2012年,德国德累斯顿国家博物馆)、“精神绽放”(2013年,德国科布伦茨路德维希博物馆)、“东方葵”(201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东方葵II——来自葵园大地的报告”(2015年,上海中华艺术宫)、“葵颂”(2018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东方葵”(2019年,圣彼得堡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葵颂”(2019年,山东美术馆)、“花的山河——最葵园艺术中心首展”(2020年,杭州最葵园艺术中心)、“远望者——许江作品展”(2023年,上海久事国际艺术中心)等,其作品被多家国际美术馆收藏。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推动者,许江倡导创办了“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中国油画双年展”等一系列中国最重要的国际学术平台。他一直担任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并策划了“影像生存——2004上海双年展”、“生活在此时——二十九位中国当代艺术家”(柏林,2001年)、“地之缘——当代艺术的迁徙与亚洲地缘政治”(杭州,2003年)、“书非书——杭州国际现代书法艺术展”(I-IV,2005—2019年)和“杭州·中国画双年展”(I-VI,2010—2023年)等展览。
先后出版个人画册《棋·纸·艺》(1995年)、《眺望城市》(2001年)、《上海蜃景》(2001年)、《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2002年)、《大地上》(2002年)、《远望——许江的绘画》(2006年)、《被拯救的葵园——许江新作》(2009年)、《致葵园》(2010年)、《重新生长》(2012年)、《精神绽放》(2013年)、《东方葵》(2014年)、《东方葵II——来自葵园大地的报告》(2015年)、《葵颂——许江作品集》(2018年)、《葵颂六章——许江作品集》(2019年)、《远望者——许江作品》(2023年)。出版学术文集《一米的守望》(2005年)、《视觉那城》(2005年)、《南山肖像》(2008年)、《本土的拆解与重构》(2010年)、《大学的望境》(2010年)、《远望者日记》(2010年)、《文与画》(2011年)、《葵园辞典》(2012年)、《葵园手札》(2014年)、《葵园评说》(2015年)《许江艺术文集》(2018年)、《南山肖像II》(2018年)等。主编学术书籍15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