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风,携着丰收的芬芳与历史的回响,轻轻拂过这片土地。天空高远,山河壮丽,那一抹炽烈的红与灿烂的金黄交织成这个季节最动人的底色——这是祖国的诞辰,是亿万心灵共同叩响的荣耀时刻。而在这样一个承载着深厚家国情怀的日子里,尚古书屋文化空间亦悄然化作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心灵与艺术,以最温润而坚定的方式,参与这场民族的庆典。
国之庆典,文化与艺术的回响
国庆,是历史的注脚,亦是未来的序章。它不仅是国家强盛的象征,更是民族精神与文化的集中绽放。在这里,以艺术为语言,以空间为媒介,让文化不再仅是书本上的符号,而是可触、可感、可共鸣的生命体验。
或许是一幅描绘祖国山河的水墨长卷,笔触间流淌着千年的诗意;或许是一场传统手工艺的现场展演,指尖翻飞间延续着古老的智慧;又或许是一曲融合了民族器乐与现代编曲的音乐会,音符跃动中激荡着时代的脉搏。在这个空间里,每一个角落都浸润着文化的温度,每一次交流都传递着艺术的力量。
艺术之名,致敬盛世华诞
艺术是民族的记忆,是流淌在时光中的血脉。在这个值得亿万人民共同铭记的时刻,你可以选择以最贴近灵魂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敬意——不是宏大的宣言,而是一场又一场与文化和艺术的身心相契。
国庆期间,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著名金石鉴藏家梁章凯编著《尚古金石书画丛刊——胡澍跋武梁祠画像拓本》正式面向读者。本书的诞生,实现了从文物再现到艺术呈现的完美统一。
封面与函套创意源自“格删”意象。采用透明亚克力制作函套,当其缓缓打开,函套上的格栅与书封上的图像交错位移,宛如开启一道时空通道,令石壁上的三皇五帝先贤像穿越千年,徐徐向读者走来,营造出充满仪式感的沉浸阅读体验。
这种贯穿始终的创作,使得图像语言与设计语言高度和谐,确保了影像的张力与书籍的韵味相得益彰,不仅是对武梁祠内容的忠实记录,更是一次升华的艺术再创造。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完整、深邃的武梁祠艺术世界。
建于东汉的武氏家族墓群以及祠堂,将世代显赫的家族关系与天地宇宙观浓缩在错落的石刻中。
宋代金石家赵明诚、洪适等人通过收集而来的拓片将武氏祠堂载入著录,这也成为清代至今的金石学者们重塑武梁祠的星星之火;黄易、翁方纲、阮元等人之后,关于武梁祠的研究渐成显学,其学术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逐步增强,成为后人研究汉代画像石的起点。
如今,武梁祠的学术价值与影响力在世界艺术史上都属于绕不开的课题,其拓本更是历代文人士大夫所珍视的宝贵藏品。
武梁祠的研究与价值
关于武梁祠的探索与研究,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南宋洪适又将其部分榜题文字与图像集于《隶释》《隶续》中,并开始明确以武梁祠画像命名。
此后,武氏祠堂以及墓群因黄河流域的水患淤漫而倾圮湮没于地下,直到清乾隆年间,在山东济宁担任治河通判的黄易经过发掘清理,最终让武氏祠堂重见天日。在对残石进行严谨的分类研究后,黄易理出了四间武氏祠堂,即武梁祠和前石室、后石室、左石室,并题门额曰“武氏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