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易对武梁祠每一块画像石的编号标记,为之后考古学家研究乃至复原武梁祠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黄易还集结众多文人志士筹集资金建立画像石保护室,并将拓片分赠给一众顶级金石学者进行研究,对武梁祠的保护以及历史文化价值的传播,无疑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功劳。时至今日,学者依旧把黄易定位为“武氏祠的发掘者”“汉画馆藏的奠基者”“汉画像石图像的开创者”。
二十世纪以来,外国学者沙畹、关野贞、费慰梅、包华石等对武梁祠的研究加深了世界范围内对东方文明的认识,并对汉代文化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武梁祠进行修葺,画像石重新得到整理保护。一九六一年,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与故宫、莫高窟等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题跋是研究历史的钥匙
贯穿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武梁祠画像石的研究从未止步。它像一面多棱镜,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金石家、建筑家、摄影家都可以把它当作一面镜子,找到研究的兴趣点。
古代学者以榜题文字为核心,结合画像内容进行研究,是中国古典金石学通过文字与文本透析历史的治学思想的重要表现。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武氏祠堂的画像石上没有留下榜题,后人对武梁祠的研究将会陷入多么纷繁复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