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代备受关注的画家,曹俊的艺术成长轨迹始终与对传统的深耕、对创新的思考紧密相连。从中央美术学院的系统求学,到对两宋院体画精髓的汲取,再到跳出固有视野探索艺术新可能,他的每一步选择都彰显着对绘画艺术的赤诚与深度思考。
陈伟生教授给曹俊讲艺用解剖学
1999年,曹俊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在技法理论教授陈伟生的指导下,他开始学习艺用动物解剖,逐步筑牢解剖透视基础,其刻画动物细节、展现动态张力的技艺显著提升。同时,他大量临摹古代工笔画,尤其受两宋院体画影响深远。两宋院体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出自画院画家的作品,以“以形写神、工而有意”为追求,画家间交流借鉴,涌现出了范宽、王希孟等名家,他们留下的《溪山行旅图》《千里江山图》更是中华艺术瑰宝。曹俊经系统训练后,创作的习作《心弦和泉声》入围全国第二届花鸟画大展,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心弦和泉声》145x194cm
二十世纪初,以徐悲鸿、林风眠为代表的中国画家远赴海外,学习西方油画风格,将西方的造型透视与光影理念融入国画,形成了中西融合的绘画技法。这一探索让西方艺术界认识了国画,傅抱石、赵无极、吴冠中、丁绍光等画家的名作也进入欧洲博物馆,逐步推动中国画家走向国际。
《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