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至10月12日,“向往经典——刘万鸣书画艺术展”在西安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展览展出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近30年来的242件作品。展览由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主办,是该馆学术邀请展系列的第五场。本次展览从展览到系列学术活动都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学术话题。刘万鸣的花鸟画传承千年中华优秀传统,特别是宋元绘画的精到深入,富有时代生活气息,把西方严谨的素描造型融汇于中国画写意笔墨,其极富个性化艺术语言的作品,已成为当代花鸟画的新古典主义样本。本文将从对刘万鸣创作所涉及到的有关学术问题做一个述评式导览。
展览定位:第一个学术回顾展
这次展览是继2023年广州《意笔精微——刘万鸣艺术大展》又一个大型展览,两者的区别在于广州大展更多聚焦刘万鸣创作的近作,本次展览,则是刘万鸣第一个学术回顾展览,学术内涵丰富。如果从1985年在天津美术学院求学算起,今年正值刘万鸣从艺40周年之际,这个回顾展就更有意义了。展览分为“天地浩然”和“齐物等观”两大板块,策展人定义“天地浩然”为刘万鸣“倡导的“写实之境”的至高体现,是“艺术家主体精神的投射与升华”,是传统画论“从于心”“笔墨当随时代”的现代表达。“齐物等观”包括“人物肖像写生与书法力作”,“是艺术家维系其艺术生命力、锤炼其感知与笔力的核心修行”。这两大板块作品包括花鸟画大型创作、指墨画、素描速写、书法等四个部分内容,涉及到中和西、笔(指)与纸、素描与笔墨、书与画四个命题和关系。
在艺术创作领域,卓越的艺术家,都追求创作探索和理论自觉并举,刘万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天津美术学院学习时,就坚持笔墨实践和古代画论、艺术理论并行,以至于留校任教后,他能同时开讲创作课和中国古代画论课。正是由于他在理论上学懂弄通,所以在实践上他一直追求融会贯通,无论是中国画古代优秀传统,还是西洋的经典素描,他都在力求把彼此的优长结合起来,而不是互相排斥。要结合好,就必须把两者的高明之处掌握好,所以刘万鸣的国画有了纯正的宋元格调,他的素描则是深入、传神的古典范式。书法和素描一样都是基本功,但刘万鸣强化了书法的刚劲,这就和他绘画圆融形成了鲜明对比。指墨画是他从学生时就接触的,但真正开始创作是近六年的事。
国画:周秦汉唐与宋元传统
这次到西安举办刘万鸣生平第一个带有回顾性的展览,既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是一种学术的深层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在高古厚重的周秦汉唐文化背景下,举办一个以意笔精微宋元审美为主体的中国画展览。
《郊游行旅图》361×192.5cm纸本设色2014年
刘万鸣作品所具有的宋元艺术特色是公认的。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西安美术学院原院长杨晓阳认为:“万鸣的学术是在全面的学习传统古今中外的基础上,着重从宋元以后的花鸟画发展而来,当然他人物、山水、花鸟都很优秀。近十年他集中在花鸟画的创作,从工笔到小写意到大写意到简笔,非常扎实地推进。他在宋元以来花鸟画技法基础上,深入体会传统精神。”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乔宜男曾任西安美院国画系负责人,他觉得刘万鸣在西安举办展览有特别的意义。乔宜男说:“我把刘万鸣先生的展览定意义为相对长安画派之意义,就是营造一种相互学习的学术氛围。刘万鸣先生肯定能从周、秦、汉、唐的历史艺术遗迹中汲取养分,能与长安画派中的优秀艺术家有心灵的共鸣。但我更想说的是这个展览对长安画坛的几点思考价值。”他深刻感悟到相对于周、秦、汉、唐传统的深厚,宋元传统恰恰是西安亟待加强的。
对宋元传统的感悟,在这次展览画册中,刘万鸣《一种源于心灵的艺术实践》一文,把对古代经典的“临摹”的心得揭示了。刘万鸣强调临摹是今人与古人通过对经典作品临摹过程的心灵沟通,必须达到精神和技法的双重深入。在心意相通,技道相得中,“临摹是一种创作方式”。
《破叶经霜》180×160cm纸本水墨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