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肖像写真》25×16cm绢本素描2018年
同时,素描给中国画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素描的写实性和中国画写意性的矛盾。写实性与写意性的矛盾,对于现代中国来说首先不来自于美术本身,是因为现代中国需要用写实性来反对与封建王朝相伴随的程式化、僵化的写意画。所以,源自五四运动的文学革命、美术革命,实际上是以文学、美术为武器革封建旧制度的命。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素描主要源自欧美、日本,特别是以法国古典素描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苏联的契斯恰科夫素描成为了主流,契氏素描本身就是源自意大利、法国,经过俄罗斯改造的,强调明暗和块面。这就与以线造型为主体的中国画产生了尖锐的矛盾。1960年,根据罗马尼亚与中国政府的协议,罗马尼亚艺术家博巴来华讲学,博巴带来了以结构为特色的“结构素描”。“结构素描”的观念与中国画线造型有学理上的相通之处。得到了时任浙江美院(今中国美院)校长潘天寿的大力支持和推崇,也深刻影响了几代人。改革开放以后,欧美更为开放的素描流派如李伯曼素描等也引入中国。对20世纪50年代,片面强调“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甚至把契氏素描定于一尊的做法,改革开放后在思想解放运动中,学术界做出了深刻反省。方增先先生说,任何单一的造型方法培养学生的造型观念都会形成束缚,只有兼修各种方法,如契氏法、博巴法、李伯曼法,以及中国传统线描法,才能博采众长,不受单一方法的制约。刘万鸣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学习的素描,他的素描主要还是学习欧美古典素描,那种精到深入是和宋元绘画相通的。所以刘万鸣能兼得中西两种美术的精华融于一炉,而毫不违和。
指墨画:融会贯通的集大成探索
在这次展览中,集中展出了一批刘万鸣近六年来创作的指墨画。刘万鸣的指墨画在当代美术界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可以说比古人有了更多的发展。
《惊雁东南飞》240×124cm纸本指墨2025年
学术界把指墨画的滥觞上溯到唐代的张璪,把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作为指墨画的理论基础。指墨画成为成熟、系统的绘画实践还是在清中期的高其佩实现的,进而到20世纪50至60年代,潘天寿进一步发展了。刘万鸣的指墨画正是在这个大传统脉络上的创新。
《沐风》45×45cm纸本指墨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