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方块积叠绘“境象”——桑火尧“境象主义”构建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新理论范式

方块积叠绘“境象”——桑火尧“境象主义”构建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新理论范式
2025-10-13 13:47:18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3.1传统水墨当代转型的理论突破

桑火尧的“境象主义”理论为中国当代水墨艺术提供了从传统向当代转型的理论范式,其核心贡献,在于打破了传统水墨的边界局限与当代性困境,推动其从“技法传承”转向“精神表达”的深度突破。这一理论框架具有两大突破:

首先,摆脱了对西方抽象主义的被动模仿。20世纪90年代的“实验水墨”实践,曾因过于接近西方而受到质疑;另一种批评则来自水墨内部,认为其舍弃了传统水墨的笔墨精髓,只是在玩形式主义的游戏。桑火尧的境象主义理论则将抽象语言根植于中国古典美学,将东方哲学(老庄混沌观、华严宗圆融论)与当代抽象美学系统结合,提出“境象一体”的核心命题,填补了中国当代水墨“有技法无理论”的空白。

其次,打破了传统水墨“重笔墨轻观念”的惯性。境象主义理论使水墨从“画山水”上升为“借水墨表达宇宙观与生命观”,为后续当代水墨理论研究提供了“哲学+形式”的双重参照。这种理论,不仅是对传统水墨的革新,更是对其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当代转化。

4~1.jpg

3.2跨文化对话的理论平台

桑火尧的“境象主义”理论,为中国当代水墨艺术提供了一个与国际艺术对话的理论平台,其特点在于“非东非西、亦东亦西”的文化定位。这种定位既不是简单的中西融合,也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回归,而是在全球化语境中重新审视和诠释中国传统美学。

一方面,桑火尧的理论吸收了西方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和精神追求,尤其是对“崇高”、“超越性”和“精神性”的探索。他试图用水墨来转译西方抽象艺术中的这些特质,并巧妙地融合了中国山水和书法中对“意境”的塑造。这种融合不是表面的形式借鉴,而是深层次的精神对话。

另一方面,境象主义理论保持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内核,尤其是道家的“虚静”哲学和禅宗的“空观”。桑火尧的作品中所呈现的“朦胧”与“虚静”气质,显然植根于东方民族自身的文化土壤。这种植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使境象主义艺术在国际语境中具有独特的文化辨识度。

通过这种跨文化的理论构建,桑火尧为中国当代水墨艺术提供了一种在全球化语境中既保持文化特性又具备国际沟通性的理论范式,这对于推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5~1.jpg

3.3艺术本体论的重新思考

桑火尧的“境象主义”理论对艺术本体论进行了重新思考,提出了“形式即是内容、形式即是精神、形式即是意义”的观点。这一观点强调形式语言的实践对于中国艺术推进的重要性,认为西方能够完成当代的实践,靠的就是形式即是语言,即是内容、即是意义、即是精神这样的实践,整个当代实践核心问题就在于此。

在桑火尧的创作中,方块形式符号是从生活日常和中国易经卦象及汉字形式中得到启示。方块形式是理性的,是一种控制,而水墨的渗化是不确定性的,是一种反控制的自然力量,既隐喻现实中人性的困惑,也暗接中国宋代瓷器自然裂变的审美趣味。这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现了对艺术本体的深入思考。

此外,桑火尧还提出了“水墨即精神”的观点,认为中国画的水、墨、绢纸和毛笔,在相互接触所生发出来的那种东西,其实与中国的庄禅哲学、诗性情怀这些根性文化的东西是相呼应的。这种观点超越了将水墨仅仅视为一种材料或技法的理解,而将其提升到精神层面的高度,为中国当代水墨艺术提供了新的本体论思考。

6~1.jpg

四、创作实践层面的影响:技法革新与语言拓展

关键词:桑火尧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