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在当代油画创作的纷繁图景中,陈建华的作品始终带着一种“向内沉淀”的定力。他以画笔为舟,载着对日常生命的细腻体察,在色彩、笔触与感知的交汇处,搭建起一片能让观者安放情绪的审美秘境。他的创作不追求“一眼即懂”的直白,而是像一杯需慢品的茶,初看是视觉的触动,细品则是心底的共鸣——那些藏在色彩褶皱里、笔触纹路中的感知碎片,恰恰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温柔呼应。
《牛栏》60X80cm 2025
陈建华的色彩语言,是其油画最富辨识度的标识。他笔下的色块,往往饱和而浓郁,却又奇妙地保持着一种内在的平衡与和谐。深沉的靛蓝、灼热的赭石、温润的橄榄绿、神秘莫测的紫灰……这些色彩在画面上相互碰撞、交融、低语或歌唱。它们时而如交响乐般雄浑厚重,构筑起画面的基石与骨架;时而又如室内乐般细腻精微,在细节处闪烁着灵性的光芒。这种色彩的运用,超越了物象的桎梏,直抵观者的心灵深处,唤起一种超越视觉的、近乎通感的情感体验。
《伊金霍洛旗的阵雨》80X100cm 2025
与色彩相辅相成的,是陈建华那极具辨识度的笔触。他的笔触,是力量与韵律的完美结合。无论是大刀阔斧的刮擦、堆叠,还是细腻微妙的点染、勾勒,都充满了书写性的动感。画布上的油彩,不再平整光滑,而是形成了丰富而厚重的肌理,仿佛大地历经风霜的褶皱,或如生命在时间中沉淀的痕迹。这种物质性的存在感,使得他的画面不仅仅是一个二维的视觉空间,更是一个可触可感的、充满时间质感的场域。笔触的走向、疾缓、轻重,无不记录着艺术家创作时的心绪流转与身体律动,成为其生命状态最直接、最坦诚的见证。观者仿佛能通过这些起伏的色层,感受到那股蕴含在物质材料内部的、呼之欲出的精神能量。
《雨后》60X80cm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