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屈健受中央美术学院马菁汝教授邀请,走进中央美术学院讲台,为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一带一路”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与评论人才培训》项目的学员们,带来题为《“一带一路”美术创作与艺术人才培养新路径》的专题讲座。其为中国文联首批特约研究员,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多项人才支持计划,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陕西省“教学名师”,校友会“中国高贡献学者”。本次讲座,屈健以扎实的理论积淀与丰富的实践案例为支撑,系统展开分享:既结合敦煌艺术现代转化、“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等创作实践,梳理“一带一路”倡议为美术领域注入的多元活力;也围绕项目制、创新型、国际化三大方向,详解艺术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与新探索,为现场学员带来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专业指导。

讲座现场
屈健指出,国内美术界高度重视“一带一路”美术创作与研究,将其作为响应国家文化战略、推动美术事业守正创新的重要方向。他强调,“一带一路”美术创作始终以丝路文明为核心资源,既深挖历史积淀,也聚焦现实图景。从古代丝绸之路尉迟乙僧的外来风格画作、敦煌壁画“四文明交融”的特质,到近现代张大千耗时两年零七个月临摹300幅敦煌壁画“以旧复新”、韩乐然开创油画临摹壁画先河,再到董希文《哈萨克牧羊女》吸收北魏壁画线条、靳尚谊《塔吉克新娘》融合古典美学与油画技法的表现……丝路文化始终是美术创新的“源头活水”。在当代美术实践中,“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等大型美术创作活动,集结了众多艺术家,创作了涵盖中国画、油画等多种类型的艺术精品;第十三、十四届全国美展中,《中国援非医疗队》《丝路飞扬》等作品或聚焦现实合作、或融入生态理念;“丝路文明・西安文脉”“共同的家园”等系列跨国展览,也进一步传递了“和平包容、互学互鉴”的丝路精神。

讲座内容
屈健强调,“一带一路”美术创作的实践经验,为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了三大创新路径。一是项目制培养,依托国家艺术基金、国家级美术工程搭建平台,通过名家指导、写生实践、成果展览培育青年人才,实现“创作与培养”深度绑定;二是创新型机制,通过协同平台整合资源,统筹学术力量,运用相关数字平台拓展培养边界;三是国际化共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共建国际学院联合培养人才,并通过相关作品展与举办艺术节会为中外艺术家提供交流平台。
屈健认为,“一带一路”美术创作与人才培养存在双向赋能的价值:一方面,创作实践为人才提供“接地气、观全局”的成长土壤,助力青年艺术家夯实民族文化根基、拓宽国际视野;另一方面,优质人才的涌现反哺创作,推动主题作品从“宏大叙事”向“细微表达”深化,如近年作品中对丝路沿线民生、生态、文化细节的呈现。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化,美术创作需进一步探索敦煌艺术等传统元素的现代转化,人才培养则需持续强化“跨文化协作”与“创新能力”培养,最终实现“创作有温度、人才有高度、交流有广度”的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