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一千字,书法创作就易如反掌。系列讲解《千字文》每个字的来龙去脉,章草、今草、狂草,日拱一卒,玉汝于成——天地玄“黄”。
“黄”的章草写法,很明显地保持了隶书的写法特点。先看隶书:

规范的汉隶和相对写得随意的汉简、帛书,“黄”字上面的“龷”部,大多是下横长于上横。这一特点在最先出现的章草中得到了保持。请看索靖、邓文原的章草写法:

上部“龷”的第二横,写得与隶书同样的既长又有笔力。然后,将“龷”下面“由”的方框简略到只留下左竖和横折(即“冂”),省去了两个横画;“由”的竖画与“由”下面的短撇,合写为一个长撇(此长撇可以写在“冂”下,也可以写成向上贯穿“冂”的样子);“由”下面的短点,在章草中可略为夸张,写成捺画(如邓文原的写法)。
由章草向今草的演变中,为加快书写速度,除了在写完第一笔横画之后,把上面的左竖简略为一个点画,略一顿笔便向右上连笔去写右竖之外,最大的变化还在将“龷”的第二横大幅度缩短,写成一个类似于连笔的短横,然后笔不用提起,便迅疾接写下面的“冂”部,并且省去其左竖部分。王羲之笔下的今草写法已堪称典范:

后世各家的今草写法,与此大同小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