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要强调的是,现在的当代艺术更需要全球化语境,当现实中各国艺术家们都在频繁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国际大展,其作品如果涉及探讨全球化、移民、身份认同、环境问题等全球性议题,这就使得他们的作品能够天然地处于一个国际对话的平台中。
尽管全球艺术市场要求艺术家的作品要有“国际语言”,但是这种“国际语言”也并非就完美无缺。
一幅使用了大量中国水墨画技巧和留白意境的作品,一个西方观众可能能感受到其宁静,但可能无法完全领会其背后深厚的哲学思想。
某些符号在特定文化中有独特含义,比如“龙”在东方文化中是祥瑞,在西方传统中可能是邪恶的象征。
比如对艺术史、流派和艺术家背景的缺乏深入了解,也会极大地影响对作品的解读深度。比如一个不了解杜尚的人,就很难理解《泉》为什么会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里程碑。
总之,重视作品的国际语言虽是全球巿场的一种商业要求,但本质上又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种基于人类共通感官、情感和心理原型的视觉沟通系统。同时,如果通过作品的色彩、线条、形态和构图这些基本元素,以及爱、死亡、自然等普遍主题,能够搭建起一座跨越文化藩篱的桥梁,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文/朱长元,来源:朱长元公众号)
作者简介

朱长元,资深媒体人、收藏家、独立艺术评论家、国际艺术经纪人。朱长元以独特的风格谈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用可操作的角度讲述艺术知识和艺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