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在岭南艺术的长卷上,肖伟是一位以画笔为舟的渡者。他载着专业积淀,也载着文化担当,在工笔重彩的雅致、油画写实的厚重与水彩的清透、色粉的柔润间自在行舟,将历史的褶皱与自然的诗性熔铸成一河璀璨的视觉星河。他的创作,是工笔线条与超现实想象的共舞,是废墟砖块与秸秆藤蔓的私语,更是岭南文脉与时代精神的和鸣,每一抹笔触都在叩问:当时间的风掠过,艺术如何为记忆与生命存档?

《深夜的寓言》
工笔重彩
2012年
入选“2012大同国际壁画双年展”
他以工笔重彩为针,在绢素的经纬间绣出历史与梦境的双重镜像。那些身着传统服饰的岭南先贤,在他的笔下从泛黄的文献里走出,与炮车、典籍、雄狮共同站成震撼的视觉史诗。矿物颜料的浓艳在细腻线条的牵引下,让历史的庄重与艺术的浪漫温柔相拥,每一处敷色都似在为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晕染底色,让“敢为人先”的地域品格在画面里有了可触的温度。而另一幅满是奇幻意趣的作品更如一场瑰丽的梦:戴红领巾的孩童与企鹅并肩,旋转的木马在都市废墟的背景里悠悠转动,工笔的精致包裹着荒诞的叙事,金箔的点缀如时光的碎屑在画面闪烁,在“童年梦境”的表象下,藏着对城市变迁中个体精神境遇的深切观照。这种“以工笔写奇幻”的创作,是对传统技法的当代解构,让观者在工笔的丝缕间,解码历史与现实的隐秘对话。

冬日的雕塑
油画
180x180cm
2008年
入选首届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美术作品展、广东第四届油画艺术展
转身入了油画的疆域,他又化身为微观世界的诗人。那些堆叠的红砖废墟在油画的语言里,成了时间的立体档案——每一块砖的裂痕、每一处色彩的斑驳,都被写实的技法放大成时间的指纹,红色的炽烈与灰色的沉寂在画面里拉扯出强烈的视觉张力,黑色的背景如幕布般将废墟的沧桑推至眼前,似在轻声询问:你可曾留意过城市更新中,那些被推土机碾过的记忆?而圆形构图的秸秆系列则是另一番诗意景象,秸秆的交织线条如命运的缠结,在油画厚重的笔触里,平凡的植物肌理升华为生命轮回的图腾。他曾以生机的诠释对自然的敬畏,如今又以废墟的沧桑叩问文明的肌理,两种创作在“微观叙事”的维度上遥相呼应,让每一处笔触都成为对“生命如何在荣枯中永恒”的视觉应答。

《红色记忆之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