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画的叙事性不是简单地‘看图说话’,而是让画面成为独立的意义生产系统。”课程伊始,李晨教授结合自身创作历程,阐释了叙事性绘画的本质内核。他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128幅插图、《读者》杂志600余幅插画中的经典案例为切入点,剖析“文本意象转化为视觉符号”的创作逻辑——如《边城》系列中,吊脚楼的倾斜角度、渡船的木质肌理皆承载着沈从文文字中的湘西意境。


针对东北乡土主题创作,李晨特别强调“历史考据与生活观察的双重支撑”。他以抗战题材绘本《雪原上的星星火・杨靖宇和抗联少年营的故事》为例,详解创作中“多次到东北抗联纪念馆考证道具、寻访东港乡村少年建模”的严谨过程,指出:“东北的林海雪原、民俗风物都藏着叙事线索,唯有扎根生活,作品才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现场展示的素描手稿中,石墨笔触构建的冰雪肌理与人物神态,让学员直观感受“超写实技法服务叙事表达”的创作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