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美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是“灯笼戏台”装饰的总设计,把非遗元素进行当代化转化创意设计。他告诉记者:“这些传统纹样都是专门为此次全运会全新设计的。”
齐喆认为,传统非遗纹样与现场粤剧表演相辅相成,一静一动,共生共融,足以彰显出湾区传统文化同根同源和地方特色。“每一盏灯笼都成为湾区文化的浓缩象征,整个戏台装置化为凝聚文化认同、展现文化自信的流动艺术载体。”
开放共融的美学
本次开幕式场馆同样充满设计感。
主视觉以“烟花”为意象,辅以抽象几何构成,形成动静相宜、力与美并存的视觉韵律;主视觉图形凝练融入了“广州塔”“五羊”“广州”等意象的抽象几何轮廓;
核心色彩体系“紫曜霞海”由“暖紫”渐变至“海天霞”,寓意从历史迈向未来;观众动线设计融入“海豚领衔彩色鱼群”方案,以吉祥物为原型构成地面导视,强化参与感与文化共鸣……
这些巧思出自广美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许牧川领衔的团队。
他们承担了开幕式场馆整体氛围营造与核心视觉体系设计任务,涵盖核心图形、核心色彩、氛围点位、观众互动区及主席台背景与横幅板创意设计。团队以艺术设计引领空间叙事,将岭南文化精神、海上丝路意象与全民运动活力融合,塑造出兼具文化辨识度与时代感的视觉空间。
“开幕式的氛围营造并不是符号的堆砌,而是以图形逻辑与光影语言重构岭南精神意象。”许牧川介绍,在本次设计中,团队以“当代表达的岭南文化”为核心理念,从地域精神出发,将岭南的开放、包容与生命力抽象化地融入视觉体系,使设计既具地方识别度,又契合国际传播语境。
“通过色彩叙事、视觉结构与动线体验的创意转化,本次设计实现了岭南文化的现代化转译,展现出湾区文化开放共融的新美学。”
活在当下的艺术
“十五运开幕式为广东美术提供了面向全国与世界的舞台,让岭南文化以设计为媒介重获时代认同。”在许牧川看来,开幕式以岭南文化为底色,以当代设计语言为媒介,通过舞美、灯光与空间叙事让观众“看得见岭南、感受到时代”,实现了“地域标识、时代表达与品牌塑造”的统一,标志着广东美术从区域风格走向国家表达、从视觉设计迈向文化策源的跨越。
艺术家们借助现代科技将岭南传统艺术元素生动、立体地展现在这一举世瞩目的盛会舞台上。“当传统技艺碰撞当代科技之后,它不仅焕发出更耀眼的光彩,还彰显独属于湾区的审美特色、生活特色。”齐喆表示,通过开幕式这一舞台,能让更多人看到广东工艺美术、岭南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下、可以参与当代生活构建的“活的艺术”。
从吉祥物到开幕式,林蓝则希望借此传递一个清晰的信号:湾区美学,既是岭南的,也是时代的,更是国际的。
“我们从古而来,向新而去。通过深度参与十五运,我们努力推动‘湾区新美学’概念的成型与传播,勇于用最新的技术和观念,去激活最深厚的文化家底,让广东美术在新时期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林蓝说。
【专访】
林蓝:“湾区新美学”从古而来,向新而去
羊城晚报:广东美术深度参与本次十五运会开幕式,有什么亮点?
林蓝:十五运会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盛事,广东、香港、澳门的艺术家都参与其中,从点到面共同贡献一份美术力量。为此,我们组建了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团队,在本届全运会中扮演了“艺术总参谋”和“创意发动机”的角色,任务覆盖了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执行的多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