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统笔墨里的全景叙事
走进《鲁艺》的画面世界,沂蒙山的苍茫远景与近景的热闹场景形成鲜明呼应——这正是何邦辉精心设计的“全景式构图”。“我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智慧,尤其是汉代画像石‘人物的大小按照主次关系,不按照写实和透视’的表现手法。”他解释道,“重要人物放大细致刻画,次要人物适当缩小,这种延续千年的人物画手法,从明清到海派时期从未断层,我想让这份民族绘画精神在作品中重生。”

《鲁艺》局部
画面中,多个历史场景被巧妙定格:鲁艺队员们演绎《生产大合唱》的热烈场面,歌声仿佛穿透画布;墙面布满抗日救亡宣传标语,字字铿锵;角落里,木刻版画的印制与张贴场景尤为醒目——其中一幅正是李桦先生的代表作《怒吼吧中国》。“这些版画是当时的‘精神武器’,受珂勒惠支先生影响,再经鲁迅先生倡导,罗一川、罗工柳等艺术家深入生活创作,以笔为枪传递抗战力量。”何邦辉指着画面细节,眼中满是对前辈艺术家的敬佩。

《鲁艺》局部
更令人动容的是画面右侧的百姓场景:在女同志带领下,老区群众自发组织旱船、快板等文艺汇演,八路军与老百姓围坐观看,笑容里藏着“以苦为乐”的坚韧。“那个年代生活条件艰苦,但军民同心的精神最动人。我不想只靠文字说教,而是通过这些具体场景,让观众感受到那种众志成城的力量——没有这种集体意识,就没有抗战的胜利。”
魂核:从“鲁艺”之名到精神内核
谈及作品命名,何邦辉分享了一段小插曲:“最初想过‘鲁艺鲁艺’这类名字,但最后还是决定只用‘鲁艺’二字。简洁的两个字,反而能承载更厚重的历史内涵。”

《鲁艺》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