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武汉2022· 无去来处:陈琦
展览地点:湖北美术馆1、2、3号展厅
展览时间:2022年10月14日-11月13日
展览主办:湖北美术馆
策展人:范迪安
学术主持:冀少峰
展览统筹:刘力英、胡莺
执行策划:夏梓、张茜
展览设计:乔杰、汪鋆、田野
展览展务:何淑君、张骞
作品收藏:马文婷、张丽
公共教育:雷雅婷、宋灿
媒体宣传:夏梓、符坚、曾静
展览会务:黄利、李煜婷
数字媒体:蒋旎、王方、薛峰、许翔
技术支持:李林、曾宇璇、王磊、刘苇航
展览协调:李宜霖、徐浩洋、段少锋、王霖
展览支持:
一汽红旗、澜景科技、海信、佛光工美集团、正和诚文化、红日照明、凤凰艺术、中央美院艺讯网、亚洲艺术中心
关于媒介的一种探索
——关于陈琦版画艺术对于意义的实现
我注意到,陈琦在一次发言中,提出了一个具体的问题: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做版画?
问题如何回答似乎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今天,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
难道版画这个画种出了问题?
因为,我们几乎没有听说过,比如国画家、油画家和水彩画家会问类似的问题。他们要问的不是为什么画国画、油画和水彩,他们经常问的是,怎么样才能画好国画,画好油画,以及画好水彩,等等。
偏偏版画家一直在不断地追问,既是自我追问,也是追问艺术界:为什么要做版画?
也有很多版画家,或版画出身的人不提这样的问题。他们之所以不提,是因为他们以其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不再做版画,而是转行去画别的,比如国画、油画和水彩。今天中国美术界中有不少名家,究其根基,原来是学版画出身的。以至于有一次我和一位出身版画、毕业后再也没有做过版画的艺术家朋友聊天,他不无得意地说:当代艺术,名家多出自版画。细想应该也有道理。不过,我要强调,之所以成为名家,是因为这些人不再做版画了!我的艺术朋友听后,愣了一下,笑着说,同意。
出身于版画,不再做版画,而成为其他画种的名家。这一现象,同样让人沉思。
沉思的结果是,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版画家陈琦要不断地追问: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做版画。
我还注意到,他不仅追问,而且,他一直在坚持做版画,一直在探讨版画的各种可能性,一直在版画这一经典的形式或样式中寻找出人意料的结果。所谓初心不改,此为一例。
仔细阅读几位评者的言论,既入堂奥,又进深山,还行走在古典情怀中,包含着颇有价值的见地,使陈崎艺术所包含的思想与情感深度得以显见的同时又揭示了其中的意义。不过,他们仍然没有正面回应陈琦的追问: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做版画!
陈琦的追问表明,今天,版画一直陷于某种危机当中。而且,一再的追问还表明,这一出现在版画中的危机,不是今天才有,而是,持续了很长的时间。
这危机究竟是什么?陈琦通过其日复一日的实践,希望如何去解决这一危机?
我想,原因可能也不复杂,大概是因为:版画是一种真正的媒介。
我重复一次:版画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介。
今天,媒介一词已经泛滥,到了无物不是媒介的程度。在这样的话语背景中,艺术理所当然也是一种媒介。但是,当所有艺术无一例外地成为媒介的同时,原本就是媒介的版画反而显得尴尬了。要知道,除版画之外的其他门类的艺术,多数不能归入严格定义的媒介之中,只有当媒介的概念泛化的时候,不是媒介的艺术才有幸成为了媒介的一种,也被称为媒介。艺术再加上媒介,其兴奋之情自不在话下。反而原来就是媒介的版画,不仅无法兴奋,而且,突然发现,如何从媒介上升为艺术,竟然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泛媒介化时代,版画却要为自身的艺术性而抗争。
说版画就是一种真正的媒介,是就其复制性而言的。这一复制性说明了版画原本的用途,它就是一种传播的载体,与印刷异曲同工。或者,版画就是一种印刷术。不仅我们所熟悉的插图,比如早期佛教经典中的各类佛像,是用版画形式来呈现的,既可以作为单张广为散发,也是经卷中重要的插图。即使以文字为主的书籍,从媒介学的角度来看,本身也是一种视觉载体。中国尽管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但直到西方印刷术进入中国以前,我们的印刷一直以雕版为主。雕版就是一种经典的版画。更何况汉语本身就是图形化的,是少数硕果仅存的表意文字之一。如果从使用人数和影响力而言,在世界语言体系中,汉语至今都可以说是唯一的古典存在。在语言学分类中,汉语属于孤立语,且是唯一的、自古至今仍然有其强大生命力的经典语种。
正因为版画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介,这一性质反过来也严重地影响到它作为独立画种的存在意义。
从技术角度看,复制性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版权”,在技术许可的条件下大量翻印;一是指拷贝,为文本与书籍的需要,常依某种原本而依样刻制。两者的目的则合一,是为了方便进入印刷流程,为了广泛传播。
艺术创作的意图显然与此技术所呈现的结果相违背,甚至相对立。如果我们认为版画是一种独立的艺术,那它首先不能成为通常意义上的传播媒介,而必须从印刷中脱身而出。这注定了它必须为自身的主体性而奋斗。站在媒介的角度看此一努力,则版画自主性的一个重要方向恰恰是要去媒介化。版画不能,至少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媒介。
但是,版画本身,就其性质而言,却又不得不依赖于其历史承续所造成的既定事实,即必须把复制性作为本质特征之一而加以弘扬,让复制性脱离印刷的局限并上升为一种语言,版画的存在才有意义,版画才能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
在我看来,这可能正是陈琦追问的现实原因。
也就是说,必须把复制性本身,把因复制性而形成的特殊印痕,通过创造性的转换上升为一种语言,一种独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这就意味着艺术家要做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去除媒介所造成的惯习,不再以传播文本信息,或者传播类似文本信息之类的内容为其目的,相反,要去文本化,去信息化,把印痕作为形式,把载体作为目的,去寻找其中的可能性。
我正是以这样一种角度去体认和理解陈琦的版画艺术。我发觉他一方面在追问,一方面以其长年累月的坚持,让追问转化为意义,重建版画艺术的自主性。
大概也是为此一原因,陈琦一直在坚持做版画。我发现,一旦把版画从狭义的媒介解放出来,其意义非同小可。这大概也陈琦艺术之所以具有力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当印痕独立之后,与之相关的存在就上升为语言。在这里,最典型的莫过于“虫洞”系列作品。书籍因蛀虫而生成的复杂斑痕,让陈琦慧眼独具,发现了其中隐含着的重大的象征性,于是予以放大,成为对象,从平面到立体,变成各式装置,甚至做成灯光,以三维方式,以多媒体方式而“扩展”,表现了一个因不同生命相互纠缠而生成的世界,内里潜行着一种形而上的思维方式。正是在陈琦的这一系列中,痕迹成为了对象,成为了主题,成为了形式,最终成为了主体。
《自然史》
手制书
60cm×50cm×4cm
2021年
从这一角度出发,我想我们可能会更加深刻地体验到陈琦《本质的起源》的独有价值,并不再把他的这一组作品视为一种“抽象”。恰恰相反,“本质”本身就是对象,是有内容的,有独特信息的,无法归类于一种形式主义的抽象。从这一点出发,我想我们能够释读陈琦的一组水印木刻作品所蕴含的价值。就母题而言,陈琦在这一组作品中放进了存在的两端,一端是具体而微的,一端是宏大甚至无形的。突出水印木刻的意思是,他希望通过这一传统的制作与印法,让“水印”与“木刻”本身成为具体与宏大这两端的物质载体,从中即体验存在,又去感受超脱存在的本体。《天界》是陈琦一组非版画的创作,水墨成为他的语言。不过,我以为只有联想到陈琦的追问本身,他之潜藏于水墨作品背后的意义才有可能被有效地解读。要知道,这一组作品的水墨,只能理解为痕迹,而不能简单理解为笔墨。他换了一种工具,但内里的本质追问却没有变,依然持续地呈现在他这一类型的创作之中。
《本质的起源》
200cm×600cm
水印木刻(独版)
2019年
《本质的起源第一章》
200cm×600cm
水印木刻(独版)
2019年
《本质的起源第二章》
200cm×600cm
水印木刻(独版)
2019年
《本质的起源第三章》
200cm×600cm
水印木刻(独版)
2019年
《本质的起源第四章》
200cm×600cm
水印木刻(独版)
2019年
《本质的起源第五章》
200cm×600cm
水印木刻(独版)
2019年
《天界》
228cmx1064cm
纸本水墨
2020年
从虫洞到光,暗喻着作为实体的时间,陈琦因此而走向了空间,走向了永恒,并脱离了具体的追问。我以为他的意图是,或者通过创作,他希望达成的一个意图是,具体的画种并不是最重要的,版画是一个切入,一个让追问得以成形的契机,真正的追问是对时间与空间,这才是生命最基本的形式。
最后,我要回到媒介学去。麦克卢汉曾经对媒介进行了概括并得出媒介的基本定律。其核心内容是,媒介本身是交叠的,新旧媒介之间相互转换,在这一转换当中,旧媒介成为了新媒介的内容,从而产生了逆袭。最后的结果是,新媒介诞生。而新媒介即意味着新文明的出现。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永无止境。陈琦从追问开始,通过不停顿的转换而走向逆袭,既突破自身的局限,更突破画种的边界,从而实现了一种价值的全新实现。
从这一点看,版画的确是一种媒介,一种自我不断更新的媒介。(杨小彦,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2年6月13日广州祈福草之)
展览现场
艺术家简介
陈琦,1963年生于南京,198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博士学位;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馆展览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参展艺术家。其作品连续获得第七、八、九届全国美展铜奖及优秀奖,第十三届版画展金奖及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奖。
重要个展:
“@武汉2022·无去来处:陈琦”(湖北美术馆,武汉,2022)
“别故与共生:陈琦2019个展”(艾米李画廊,北京,2019)
“陈琦格致:一个展示和理解的实验”(德基美术馆,南京,2018)
“印痕与复数——陈琦个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8)
“陈琦的时间:1983-2016”(半岛美术馆,上海,2016)
“时间简谱——陈琦艺术作品展”(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2013)
“陈琦木刻”(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杜伦,英国,2008)
“陈琦水印版画第一回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93)
重要群展:
“集成——中国当代艺术名家版画展”(金鸡湖美术馆,苏州,2022)
“版画的指向——势象版画收藏展”(势象空间,北京,2022)
“峥嵘印迹——江西版画展”(江西省美术馆,南昌,2022)
“致意——从未消失的黄金时代”(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22)
“五色斑斓——中国套色版画四百年大展”(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2022)
“万重山——2021中国水墨年鉴”(北京安美术馆,北京,2021)
“醇境之源——麦卡伦艺术体验展”(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2021)
“青年精神——2021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湖北美术馆,武汉,2021)
“共生的力量——2021国际水印木刻版画邀请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21)
“2021中国启东国际版画艺术中心全国版画名家邀请展”(启东国际版画艺术中心,启东,2021)
“首届国际数字版画艺术大展”(长沙师范学院美术馆,长沙,2021)
“第三届‘界’——全国版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淮安市美术馆,淮安,2021)
“片石山房——沈勤·陈琦作品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21)
“中国园林‘多维度’系列展——窗,园林的眼睛”(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2021)
“平板向度:从纸面到虚拟的视觉艺术”(浙江美术馆,杭州,2021)
“黄河·熔铸民族精神”艺术展(济宁市美术馆,济宁,2021)
“唯物思维——中国当代材料艺术国际交流展暨首届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清华大学美术馆,北京,2021)
“巨川雅集——辛丑水印版画年度展”(目异空间,北京,2021)
“移动的理想国·形影”(798艺术工厂,北京,2020)
“纸上谈缤——中华纸文化当代艺术展”(浙江美术馆,杭州,2020)
“2020亚洲数字艺术展”(时代美术馆,北京,2020)
“繁花似锦——中国国家画院创研新楼启用特展”(中国国家画院创研新楼,北京,2021)
“致敬传统——当代纸艺术作品巡展”(今日美术馆,北京,2020)
“‘Re-睿’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及巡展”(威尼斯,意大利,2019;嘉德艺术中心,北京,2019)
“生逢其时——小林敬生&陈琦作品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9)
“共同空间——后非遗时代的大运河叙事”(时代美术馆,北京,2019)
“水印千年——中国水印版画大展”(浙江美术馆,杭州,2018)
“第四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自——沧浪亭‘当代艺术邀请展”(金鸡湖美术馆,苏州,2018)
“我在——2017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作品展”(广东美术馆,广州,2017)
“2017上海国际版画展”(上海中华艺术宫,上海,2017)
“沈勤、陈琦:零度”(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6)
“中国当代版画名家文献展”(中国版画博物馆,深圳,2016)
“沈勤&陈琦作品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5)
“后印刷——第一届CAA国际版画双年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2015)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14)
“我在——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2013)
“水·印·象——第十一届‘姑苏之秋’当代水印版画邀请展”(苏州美术馆,苏州,2012)
“观城——国际版画邀请展”(上海美术馆,上海,2011)
“传统的复活——中国当代艺术展”(法兰克福当代艺术馆,法兰克福,2009)
“神奈川国际版画艺术节——日本当代版画和战后50年世界脚步”(横滨美术馆,横滨,1995)
公共收藏:大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英国)、苏富比艺术学院(英国)、欧洲木版画基金会(英国)、克利夫兰美术博物馆(美国)、纽约公立图书馆(美国)、福冈美术馆(日本)、维也纳青年美术馆(奥地利)、中国美术馆(北京)、上海美术馆(上海)、广东美术馆(广州)、湖北美术馆(武汉)、浙江美术馆(杭州)、江苏省美术馆(南京)、苏州博物馆(苏州)、深圳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深圳)、青岛美术馆(青岛)、德基美术馆(南京)、亚洲艺术中心(北京|上海|台北)
著作出版:《陈琦木版画集》、《1963》、《时间简谱.陈琦1983-2013》、《刀刻圣手与绘画巨匠——20世纪前中西版画形态比较研究》、《中国水印木刻的观念与技术》(来源:湖北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