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接到史振伟先生让我参加钱理群先生《养老人生:新机遇,再出发》读书分享会的邀请后,心里比较忐忑和消极。忐忑在钱理群教授作为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标志性人物,一直是我崇拜的人文学者偶像,以我的学识水平参加读书分享会令我忐忑。消极是在主观上不想再追求名利使然;我曾经婉拒山东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我陪伴老妈入住养老院的专题采访,也婉拒过山东省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要把我推荐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候选人,总感觉自己尽孝是“你把我养大,我陪您到老”的一种义务,不能主观上有拿着义务去追求名利的动机;另外,已经年近67周岁的人了,厅级资历和正高职称已经22年,早已过了炫耀和喧闹的年龄,不在乎他人的褒贬和说辞,不期待他人的回应和鼓励。就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史振伟先生鼓励我:你可以谈谈自己陪护年迈、失能母亲三年来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没有名利的成分!史振伟先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也就不再婉拒了!
二
2019年4月,我妈脑梗完全失能,之后就靠我姐、我哥、我两个妹妹在故乡青岛轮班回家侍奉老妈。两年半后,因为各种原因,4位兄弟姐妹陪护我妈已经十分吃力。这个时候,我夫人和儿子儿媳表示不用我在济南照顾我幼小的孙子,支持我回到故乡侍奉我妈。当时,我是被组织派往一所民办高校任职而延迟退休的人,于是我就向组织递交了办理退休、提前离职的申请。半年后获批,年近63岁的我回到故乡,带着我妈一起在桃花源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青岛颐德康复医院)办理入住,开启了包房居住侍奉老妈的养老生活,至今已经3年多了。在桃花源的日子里,我利用“暗时间”撰写了150余篇养老随笔,从中筛选了近120篇随笔、约50至60万字,准备于今年九九重阳节前后集结出版,书名为《向老而生——桃花源里的故事》,也算是向山东省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换届及其刚刚成立的银龄笔耕工作室献礼吧!
三
在桃花源沉浸式体验机构养老生活的三年中,我一直在思考:人的生命,从精卵结合、十月孕育到出生落地,之后就开始了婴儿、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直至老去的社会属性,也就是向老而生之人间旅程。当我整理随笔集结《向老而生——桃花源里的故事》一书时,我避开了老人们忌讳的“死”字,用“老”字取而代之。我这里所说的“老”,不以社会学意义上的哪一个节点作为起点,而是从生理学意义上的生活自理有了困难作为开始:当人们的生活自理有了困难,我们该怎么活下去直到有尊严地老(死)去?
桃花源养老机构设计床位共1041张,现在入住老人有990多位。桃花源中有10%为高端收入者提供类似宾馆的套间养老、20%为中端收入者提供类似宾馆的标间1人养老、70%为低端收入者提供类似宾馆的标间2人或多人养老。从我和夫人的退休金来看,将来我俩生活自理有了困难入住桃花源高端套间养老也是能够负担得起的,但是对我的兄弟姐妹以及我的小学、初中、高中同学乃至大学同学及亲朋好友来说就望而兴叹了!怎么办?我用三年多的时间,总结了普通大众未来养老的技术路线,就是:生活自理期,在家起居;自理困难期,机构养老;有病住院期,医院治疗;身体痊愈期,康复护理;失能失智期,生活照护;生命末端期,安宁疗护;这可能就是普通大众晚年生活中医养结合“一体化”服务、全周期“一条龙”服务的最优解了吧?而桃花源正是为普通大众提供贯穿自理困难期、有病住院期、身体痊愈期、失能失智期、生命末端期的“一条龙”服务最优解方案且性价比最好的养老机构!
四
我身处桃花源990多位入住老人的氛围中,与10%高端、20%中端、70%低端收入的入住老人及300余位服务工作人员的共情中,我力求自己做到“身在闹市、心去出家,敛心聚独、返璞归真,严律苦修、悲喜自渡,出生入死、向死而生!”,我力求自己真正回归到一介平民的心境中去!我说:“我是素人,我的随笔对象也是素人。我在《向老而生——桃花源里的故事》近120篇随笔中,几乎都是以‘素人众生’为主要聚焦点;这不是我有意为之,而是我的人生‘三观’决定了我的文笔为谁服务的问题,是在自觉与不自觉中的自然选择。”“素人作为社会基层的代表,他们的生活和故事往往能够反映出社会的真实面貌和民众的真实关切。我是通过为素人撰文立传,希望能够让更多人听到他们的故事和经验,感受到他们的力量,这对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永恒的意义。第一、关注平凡个体价值:关注桃花源里入住的老人和从事服务的员工。要尊重每一个平凡个体,因为这些素人曾经或者现在在各自岗位上都默默地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为素人立传,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故事,这就是对他们价值的认可,同时引发读者共情,体现平凡中的伟大。第二、反映社会真实面貌:素人的经历更能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通过讲述素人的故事,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同时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或社会的肌理,从而对社会有更全面、真实的认识,文章才更具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体现人类学或社会学的意义。
五
《向老而生——桃花源里的故事》主要分为“走进桃花源”20篇、“安享晚年的老人们”30篇、“胜似亲人的员工们”3篇、“老人员工一家亲”10篇、“丰富文化生活”12篇、“破局抱团养老”3篇、“拓展安宁疗护”16篇、“探究养老理论”5篇、“雷锋的战友说雷锋”6篇、“文韬武略辛弃疾”3篇、“我与父母”5篇等文章。这些文章,基本上都已经发表在中华网、文化视界网;今日头条、齐鲁壹点、《老年生活报》《青岛早报》《半岛都市报》也有刊登。
当前,适逢国家颁布实施《"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积极推进"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我的这些随笔,串联起我对医养结合为老服务的恒久守望——文字或许浅陋,但字里行间流淌着真实的热血;观察未必深邃,却始终凝视着时代的痛点。如果这些文字能给家有长者的读者些许启示,能为人们暮年生命增添半分尊严,能为后来者铺就一块垫脚石,能为医养结合为老服务事业发展增加一点注脚,便不负我近三年每天伏案的晨昏!
六
最后,我再说说我的两点思考:一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在人生四季中,为了实现自己每一天、每个月、每个季节的追求目标就必须努力奋斗;目标未必就能实现,但是追求梦想的奋斗过程就是人生的意义!二是按照法定年龄退休是否就是人步入晚年的开始?我认为这不是生命的尾声,哪怕是已经失能,只要没有失智,那么只要心存梦想就会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力量,用梦想支撑起人生晚年的独特光芒并坦然面对死亡!
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现为山东省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会长方宏建博导创作了一首歌叫《老年时光》,歌词是:
还记得少年的轻狂,更难忘青春的激扬,中年的奋斗已成过往,从容步入老年时光。老年时光,快乐安康,每一段人生都有美丽风光,岁月酿成陈年的琼浆,把这份醇厚细细品尝。
莫感叹少年的青葱,别羡慕青春的芬芳,中年的担当放下肩膀,尽情享受老年时光。老年时光,老当益壮,不老的雄心还是那样滚烫,夕阳自有夕阳的光芒,依旧把一片天空照亮。
愿我们步入晚年的人,用我们夕阳自有的光芒,依旧去把一片天空照亮!
(文/孙云早,来源:美篇@荒野隐逸)
作者简介
孙云早,笔名荒野隐逸、行者思虑、山野隐逸;男,汉族,1958年12月出生,祖籍平度市,出生地青岛市;在青岛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至莱阳市团旺镇,1978年考入大学并于毕业前加入中国共产党,获西安公路学院工学士学位,1998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毕业,2014年12月大连海事大学博士研究生肄业。
在44年工龄中,作为交通行业公务人员20年,2003年12月获批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职称;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20年,辗转5所高校。出版专著多部,发表专业论文及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文章诸多,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诸多奖项、记二等功多次等荣誉称号。
目前,仍有多个社会兼职。至今,一如既往秉持“待人真诚待堪称真诚之人、用心做事做值得用心之事”原则,继续放大着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