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特朗普加征关税后,中国收紧稀土出口,美国车企福特直接停产!如今中国再次打出稀土牌,特朗普的“关税秀”怕是要再次踢到铁板。
中国稀土出口减少情况
02特朗普对中美贸易战的逻辑:两个不变
特朗普是否会回到谈判桌上来?我们认为,会的。一方面特朗普宣布关税11月1日起生效,考虑到11月上旬将迎来第二个90天关税暂缓期满,以及10月底的APEC会议,关税的生效日期已经为谈判留出时间窗口。另一方面,尽管他在社交媒体上宣称“已无必要于本月底与中方会面”,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又表示并未取消会面安排,并承认若中国放弃对稀土出口的限制威胁,他可能会停止进一步提高关税。这种前后矛盾的表态,正体现了特朗普惯用的谈判手法——以强硬姿态制造压力,再通过灵活让步寻求交易空间。
特拉普的最大不变就是变化,他在社交媒体字字带威胁,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又暗示有谈判余地,极限施压是他惯用的伎俩,每到最后日期都会生变。因此,
提高100%关税的可能性极低,但不排除11月之后中美双方总关税水平边际上升的可能性。同时,若双方重启沟通,围绕港口服务费与稀土出口管制等问题,相关摩擦或将阶段性缓解,为后续谈判铺垫条件。
所以说,中美这种你来我往的,高层级的博弈,就是一种常态,双方都在展示筹码,利用筹码,以获取最大利益。中国的稀土牌,美国的芯片牌,中国的大豆牌,美国的关税牌,对等制裁,相互报复,都是如此,任何短期波动与分歧,都是中美长期博弈里的一次插曲。
03特朗普对中美贸易战的逻辑正在发生混乱
中美博弈的升级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连锁反应,不同行业和地区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美国科技、军工、清洁能源板块首当其冲。芯片制造所需的抛光液、靶材、稀土永磁,中国占比极高,成本抬升、产能受限几乎成定局。
军工领域更为棘手——F-35、宙斯盾、M1A2永磁电机、制导陀螺仪均需钐钴/钕铁硼;若断供,美国需重启加州Mountain Pass矿并重建分离线,这一过程至少需要18至24个月。
当然,中国出口与产业链同样面临挑战。美国可能的额外关税若落地,大批对美依赖超过30%的中小出口商将被迫停工。
不过,中国应对之道在于多元化——2025年1-8月中国对东盟、中东、拉美出口同比显著增长,可部分对冲美国市场风险。
第三方与全球供应链被迫面临选边压力。欧盟、日韩、东南亚陷入两难:继续使用中国稀土或负极材料,就可能因“含中成分”被美方溯源;改用美国或澳洲矿,则成本将跳升30%到50%。欧盟不会接受华盛顿提出的提高对华关税的条件。德国汽车制造商、法国奢侈品和航空巨头等都离不开中国市场。而欧盟长期受益于自由贸易,也不愿轻易动用“关税武器”。
重要的是,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核心矛盾:当一个以“保护美国制造”为名的关税政策,必须靠“纾困”才能让受害者勉强存活时,它已经偏离了经济逻辑,沦为政治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