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资讯 > 社会民生 > 正文

换脸造“黄谣”、克隆声音接“私活”——AI“潘多拉魔盒”打开,我们的隐私与名誉如何自救?

换脸造“黄谣”、克隆声音接“私活”——AI“潘多拉魔盒”打开,我们的隐私与名誉如何自救?
2025-11-03 17:29:43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短暂的惊恐和愤怒后,武扬现在有了新的担忧:以后他们(不法分子)会不会用我的声音给我的家人朋友打电话,甚至去诈骗?

有业内人士认为,分辨一段视频或声音是否是经过深度合成,最好的办法是用AI“管”AI。

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究员潘季明表示,从技术角度来说,基于AI技术去识别AI内容是最快的方式。例如,专门的深度伪造鉴别模型可用于分析视频和音频中的不自然特征,如检测眨眼频率、面部肌肉运动生理一致性、音频与纯嘴唇同步率、光源一致性等等,从这些细微的物理或生理破绽中发现端倪。

北京市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律师马盛君指出,由人工智能引发的致损事件不断增加,尽管现有的《民法典》中针对特定场景的侵权责任规则可以调整某些人工智能应用,但无法一般性地调整不同类型的人工智能侵权行为。他呼吁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加强内容审核和审查工作,确保技术的合法合规使用。

面对愈演愈烈的AI滥用和侵权现象,监管层面启动了多重应对措施。2025年4月,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第一阶段累计处置违规小程序、应用程序、智能体等AI产品3500余款,清理违法违规信息96万余条,处置账号3700余个。9月1日,《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要求服务提供者对合成内容添加元数据标识,杜绝“无标识传播”。

今年早些时候,最高法院刑事审判第三庭庭长陈鸿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针对AI深度伪造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最高法将加强研究,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出台规范性法律文件或实施细则,完善法律适用。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这一AI侵权的重要表现形式,他指出,诈骗分子利用AI深度伪造新技术不断翻新诈骗手法,防范打击难度越来越大。对此,人民法院将积极应对挑战,强化法律支撑,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降低技术门槛原本是为了方便AI生产工具的普及应用,却在不经意间,打开了滥用AI的“潘多拉魔盒”。随着技术的发展,AI治理办法也亟需一次迭代升级。

(记者/解强民 孙来彬 来源:海报新闻)

(责任编辑:薛筱蕙)
关键词:AI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