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走过的,是历史的道路。在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中,离不开文艺、文艺作品、文艺精神的激励和辉映。历史上,以黄河区域为中线,以万里长城和丝绸之路为两翼,形成了中国古典文艺史中,主题、题材、形式、作品质量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最早、最多、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最为辉煌的富集区。黄河就是一部打开的大书,以黄河为隆起的书脊,以万里长城、丝绸之路为延展的两页,书写了中国古典文艺最为华美深刻的不朽篇章。从中国最早、最系统的文字——甲骨文最早出现“中国”二字(“宅兹中国”的何尊),到《黄河大合唱》《白毛女》《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在最肥沃的土壤长出最茁壮的花朵。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更多更好地诞生于历史温度最高、精神结晶最美的“第一现场”,总是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和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必须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长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接住这样一个主题和题材所天然具有的沉甸甸的分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以黄河文化精神为支撑,才能为作品灌注厚重的历史力量。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还必须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与以往相比,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生活,在一个更快、更大、更深、更复杂、更辽阔、更激动人心的尺度上展开,要想从整体上认识、理解它,用全部的心灵情感去体验它,用完美的艺术形式去表现它,是更加艰辛的创造。今天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专业文艺工作者,其工作和生活的范围、人生经历和心灵体验,因为专业、行业的局限,往往是比较狭窄的,和辽阔的社会生活、浩荡的时代洪流多少有点距离。只有横下心、不浮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板凳甘坐十年冷,扎扎实实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才能为作品注入强大的时代力量。
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更是一条从“高原”向“高峰”冲刺的艰难之路。美是艰难的,少走一步,都可能是半途而废。历史上,以黄河为中心的区域,包括长城和丝绸之路,是民族、文明和历史的高温区,文化结晶、民族精神的结晶、文艺作品的结晶最多、最集中,也就是说,在古典时代,这个区域文化和文艺的高峰最多。今天,所有想要冲击文艺高峰的人们,必须栏杆拍遍,站在前人的肩头,披沥俯察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才能捧出配得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进程的心血之作。
(文/韩子勇)
注:本文原载于2019年12月26日《光明日报》
本文刊载于《传记文学》2021年第1期
(来源:国际诗酒文化大会)
艺术家简介
韩子勇,全国政协委员,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委员,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曾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出版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散文随笔等20余种专著或文集,被译成英文、阿拉伯文、维吾尔文等文字。2019年出版诗集《博格达》,收录诗人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的部分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