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两遍《芝镇说1》,再看扉页上的“题记”——“礼失而求诸野”,感觉大有深意。
《芝镇说1》描写了从清末、民国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以芝镇为代表的乡野农村群众组像,有的从生到死都是“庄户孙”,有的进山闹了革命,有的进城谋了职业,但无一摆脱农民的乡野本色,没有走出中国的文化传统。经过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新中国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近三十年来拜金主义大流行等对传统文化的一轮轮疯狂碾压,恰恰地处边缘的芝镇乡野,保留了中国文化活的传统,被逄春阶用一部不算太厚的小说,沾着露水冒着热气,原汁原味地描摹呈现了出来。
我们现在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能只研究理论上的传统文化,活的传统文化在乡野,也在逄春阶这部小说里。“小说是最真实的历史”,《芝镇说1》里有一条研究“第二个结合”的隐秘路径,值得重视。
01、家国情怀与天下大同
芝镇人急公好义,
富有家国情怀和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芝镇乔方斋的裕顺烧锅,股东遍布半个芝镇,后来开展多种经营,上了柴油机磨面、榨油机榨油,生意一下子红火起来。快过年的时候,股东们就都跑过来,以“查账”的名义,在醉仙居订菜大吃大喝,乔方斋甚至给狗也点上菜,办了两桌席,这些颇富戏剧性和魔幻色彩的描写,在抨击乡野百姓“便宜占尽”的劣根本性之外,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农村社会“不患寡而患不均”、向往“均贫富”“等贵贱”的精神传统,具有朴素的社会主义理想元素。这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纲领,迅速得到广大农民拥护的底层逻辑。永远不要忘记,中国的红色火种,当年正是从农村开始熊熊燎原,最后才迅速包围、占领了城市。不仅中国革命的红色基因来自乡野,新中国成立后,政治运动在广大农村迅速推广,与我们传统文化的基因血脉、农民群众的朴素愿望,都是分不开的。
芝镇所在的山东,是儒家文化发源地,两千多年来,仁义礼智信的儒家内核思想,在以芝镇为代表的乡村深深扎根。《芝镇说1》重点描写的公冶家族,正是孔子的女婿、“七十二贤人”之一的公冶长,可以说是孔子的正统衣钵传人。所以“投笔从戎”的地下党人陈珂牺牲后,公冶祥仁第一个同情共产党,他冒着生命危险,在雪夜里去河边祭奠陈珂,并在诔文中写道:“沃野寒凝,生灵涂炭。君从天命,振臂一呼,拯黎民于水火;热血满腔,挽狂澜于既倒。殚精竭虑,夙夜在公。惜乎春秋三十有二,赍志而殁。”后来,公冶家的很多人,也是在“夙夜在公”的陈珂感召下,陆续走上了支持共产党、加入共产党的道路。用公冶祥仁诔文中的话说,就是“浩气醒我,为命前驱。”
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芝镇人,天生急公好义,富有家国情怀,他们做出过不少可圈可点的“大事”。
公冶祥仁的好友芝里老人是清末秀才,做过东北安图县知县,得到武昌起义的消息后,他迅速宣布安图独立,还成立了“大同共和国”,比孙中山在南京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都要早两个月。何谓“大同”?语出儒家经典《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天下大同”说白了,就是朴素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也是我们今天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基因。后来袁世凯复辟,芝里老人又言辞激烈上书,发表文章痛斥。日本人来了以后,他躺在棺材里举行“活祭”,绝不给日本人当维持会长,同样表现出了芝镇人急公好义的宝贵品格。
小说中提到,地处中国北方的芝镇人经过过辽金元清数代异族的屠戮后,“风骨南迁”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反衬的笔法。辛亥革命在南方爆发,李子明考上了广州黄埔军校,他牺牲在北伐战场上以后,芝镇人跑到湖南战场,辗转找到了他的遗体,克服重重困难运回芝镇,并举行了隆重的公葬、公祭,芝镇人“急公好义”的风骨不是没有了,而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又迸发了出来。抗日战争时期,芝里老人、公冶祥仁、雷以鬯等芝镇老人,纷纷挺身而出,将汉奸孙松艮扔进了化铁炉,也体现了他们急公好义、挺身而出的家国情怀。
后起的芝镇年轻人格局更高,觉悟更快,比如公冶繁翥行医救下的那个弃婴王辫,她长大后去省城读书,视野大开,她在给公冶家的退婚信中,就曾论及家国情怀:“跃出芝镇,乃见天地之宽也,以国家之休戚为己身之休戚,实吾辈事也。”公冶家对于王辫的退婚,最终选择了和解,公冶繁翥甚至称赞王辫的来信“醒人耳目”。
远在沂蒙山区的景老嫲嫲的侄子、侄媳妇,也是一对急公好义、舍己为公的新人,他们把结婚的新房让给八路军,才有了《利群日报》的创刊,后来,沂蒙山区的160多位乡亲为了印报、送报,保护器材设备,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利群日报》即逄春阶所在的《大众日报》,该报1939年元旦创刊,成为我国报业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
02、守正创新与自我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