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镇人守正创新,
具有自我革新的激情与追求自由的浪漫
在小说中,不管是挪牡丹花还是挪皂角树,芝镇人都要求带着“老娘土”;出发去外地,为了防止水土不服,也要带上老家的土,以水冲服。芝镇人就是这样,挪花、挪树或者挪人,都离不开故土。土,是《芝镇说1》中守正传承的象征。
芝镇人时时刻刻不忘祖,丰收了他们要给祖先上“新麦子坟”,春节他们要接祖先回家过年,平时喝酒,他们也要先祭奠一下祖先,“接通天地”,还不能被酒辣得呲牙咧嘴,一定要微笑着喝下去。公冶家祠里供奉的不死鸟——弗尼思,也大有“慎终追远”之意。远古时期,芝镇所在的东夷部落崇拜一种神鸟,形似燕子,名曰玄鸟。另有“玄鸟生商”的一说,传说商契之母在郊野吞下玄鸟之卵而生商契,玄鸟是商族的图腾,也被认为是商朝的祖先。商朝曾都安阳,《芝镇说》中常见“安阳俺那娘来”的口头禅。此外,“弗尼思”的名字,典出明代艾儒略《职方外纪》:“传闻有鸟,名弗尼思,其寿四五百岁,自觉将终,则聚干香木一堆,立其上。待天甚热,揺尾燃火自焚矣。骨肉遗灰,变成一虫,虫又变为鸟。故天下止有一鸟而已。”如是,弗尼思又可理解成不断涅盘重生的凤凰,便有了传承创新的意味。
《芝镇说1》中,牛二秀才用了很长的篇幅说伏羲氏的后代——伏生,“秦始皇焚书坑儒,文脉悬于一线,伏生痛不欲生,冒险将述录唐尧、虞舜、夏、商、周史典的《尚书》藏在墙壁夹层里。”何谓“尚书”?“尚书”也作“上书”,就是上古的传书,这是孔子之后,中国文脉传承的又一个重要节点。
小说中的“我”,十分认同爷爷公冶祥仁对司马迁的推崇:“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我”当了记者后,一直惦念着雷震老师的嘱托:“穿越遮蔽,直面历史现场,拒绝遗忘,修复国家记忆。自觉地守住历史现场。”“我”立志成为守正中华文脉、创作时代作品的一名好记者。
嗯,在守正的前提下,芝镇人的自我革新是富有激情的,甚至是决绝的。
“我”爷爷年轻时好赌,他母亲也就是景老嫲嫲不惜以死诫子,一头撞晕到水缸上,教育孩子自省。她昏迷了三天三夜,醒来后又拿起菜刀,剁掉自己的小拇指,然后教训“我”爷爷,剁去了他的小拇指——一次次鲜血淋漓的警示,“我”爷爷最终戒掉了赌瘾。小说描写的这些情景十分惊悚,连“整天板着个长脸”、“规矩得像家谱上的绣像”一样的孔老嫲嫲都“吓得找不到腿了”,“让佣人架着到了厢房,发烧不退,有一个月不止。”
作者在书中说,他描写长辈,解剖长辈,“其实是在一刀一刀地解剖自己,是刀刃向内。”芝镇人骨子里,都有这种自我反省、自我超越的传统基因。
芝镇人的自我革新是决绝的,也是浪漫的。进省城读书接受了新思想的王辫,在自传中以诗一样的语言描写她的自新经历:“铁锅底下烧着木柴,滚烫的大铁锅里翻炒着豌豆,豌豆咯吧咯吧爆着,木锨板子翻着,翻着,有一粒豌豆调皮,蹦到锅台上,摆脱了被炒糊的命运。”后来,这粒豌豆滚到泥地里,“可巧下了场透雨,根扎结实了,发芽、抽叶,开出了一朵豌豆花,结了一个豌豆荚……”
当然,芝镇人浪漫的自新、创新,往往还要借助一口酒。生产犁耧耙锄、锨镢二齿子的机械厂厂长杨富骏和小李就着咸菜疙瘩喝酒,你一盅我一盅,喝高兴了,开始吹牛,扬言要造打孟良崮时坐过的张灵甫七十四师的吉普车,小李又对县委书记吹捧他这是“瞎汉擤鼻涕,把里攥着的事儿”,杨富骏只好硬着头皮豁出去,四处搬兵求援,真就造出了“土吉普”。
《芝镇说1》中,酒是一种神奇的催化剂,它能治“身病”,也能治“心病”。公冶祥仁给病人开的药方,都以酒为药引子。孔老嫲嫲生七爷爷时难产,被亲老嫲嫲灌进半碗芝酒,一使劲就生出来了,七爷爷因此得名“灌孩”。景老嫲嫲、公冶祥仁、雷以鬯和高铭乾临终前,都还惦记最后那口酒。比如高铭乾,他被老毛子捅了肚子,临死前还念叨:“唉,别无牵挂,再也捞不着喝酒了啊!再给我一口吧。”李子明牺牲在北伐战场上,嘴久张不合,牛二秀才往他嘴里滴了几滴酒,这才合上。在芝镇,酒是快慰生者的舒心丸,是抚慰逝者的安定剂。
酒,是芝镇人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雷以鬯面对鬼子的刺刀,敲着酒葫芦,突然大声地吼叫:“酒是芝镇的灵魂,酒锻造着、冲刷着、约束着、张扬着芝镇人的骨骼和脾气,芝镇人的血管里不缺的就是酒,喝一口,朝前走,迎着风雨天地任我游……”
有事没事,芝镇人顺上一口酒,心灵就能获得片刻的舒展和自由。有酒的日子,生活才能像美女一样,有了“轻盈的气息”。小说之外,芝镇人逄春阶也嗜酒,他曾自画像说:“一生独爱酒,就像鸟爱飞,人没有翅膀,酒就是翅膀,酒盅一端,翅膀就往外钻,想往哪飞往哪飞。”这就是守正创新的芝镇人,自由浪漫的另一个侧面。
03、“仁恕”之心与和平之道
芝镇人富有“仁恕”之心
追求和平也有解决争端的智慧
《芝镇说1》中,随处可见芝镇人一团和气、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场景。不论大年小节,芝镇人都喜欢在家设酒局,门口还要摆悠筐。“门口悠筐排得多,说明在村里人缘越好。”悠筐做什么用?悠筐俗称“醉汉筐”,客人喝醉得越多,说明主人越热情,这其实是中国北方乡村的真实写照,反映了我们热情好客、喜爱和平的传统文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