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逄春阶︱《芝镇说》中“第二个结合”的隐秘路径

逄春阶︱《芝镇说》中“第二个结合”的隐秘路径
2023-09-02 15:37:1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芝镇关于吃食的讲究也很多,“正月初一下饺子,饺子要煮得多,要余下,叫年年有余;吃完,你锅里要放上块豆腐,叫顿顿有福。你咋能说饺子破了,不能说破了,是挣了,说吉利才有吉利。”初一十五,老嫲嫲都给老槐树挂红布,保佑芝镇老少平安。还有正月里不剃头、不动土,房屋前不栽桑,后不栽柳,桃树不冲后门口,等等,都反映了芝镇人对平安生活的祈求。

不仅芝镇如此,小说中煎饼在蒙县叫“家宁”,家里安宁的意思,“我”大爷的乳名也叫“家宁”。

当然,老百姓过日子,总有锅碗瓢盆碰到一起,甚至闹得鸡犬不宁的时候。景老嫲嫲死后,因为不是正房,出殡该走正门还是偏门,公冶家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冲突。我看到这个段落的时候,不禁心头一紧,为公冶家族捏了一把汗。结果芝里老人出了个主意,连夜找人把门楼拆了,也就没有正门偏门之分了。不禁哑然失笑,芝镇人解决争端的智慧啊,真是了不起!

图片

芝镇人的智慧,和所有中国人一样,往往在《周易》里。但芝镇人对《周易》的理解,似乎有些与众不同。雷以鬯说:“一部《周易》,说来说去,就一句话——求得好死,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前对得起祖先、父母,后对得起子孙后代,毫无愧怍,即为死得心安理得,也就是求得好死。……求得好死才算没白来这个世上活一回。”芝镇人对生死看得如此通透、平和,可以说,他们都是平头圣哲,让人钦佩。

他们出离了生死,对以生死威胁他们的侵略者嗤之以鼻。日本鬼子要跟雷以鬯谈《周易》,雷以鬯借着酒劲掀翻了酒桌,痛骂道:“一群畜生,衣冠禽兽!拿着刀枪的畜生!”玉皇阁的道长打圆场说他喝醉了,雷以鬯举着酒葫芦,又喝了一口:“谁说我醉了,我没有醉!我与你们不共戴天,蕞尔小国之蝇营狗苟之辈,妄自尊大,纳污含垢,有什么资格谈《周易》!没有教养,拿着刺刀闯到我们家里耀武扬威,算什么狗东西!”在芝镇人看来,《周易》是生死书,也是和平书,举着刺刀的鬼子,如何理解得了和平?如何理解得了生死?

那么,从我们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如何理解生命和社会,特别是日新月异的今天,该如何为人处世?公冶祥仁曾拍着老七的肩膀说:“时代变了,做人的理儿没变。后人解释‘恕’道,把这个‘恕’字分开来,解作‘如心’,就是合乎我的心。我的心所要的,别人也要;我所想占的便宜,别人也想占。我们分一点利益出来给别人,这就是‘恕’;觉得别人不对,原谅他一点,这也是‘恕’。”公冶祥仁说的“恕”字,就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还有一个“仁”字,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说的都是一回事,也就是儒家的“仁恕”之道,难怪公冶祥仁的名字里,就有一个“仁”字。

图片

儒家所行“仁恕”之道,和西方的“博爱”并不一样,“博爱”强调众生平等、普世价值,“仁恕”则强调个人修养、推己及人,即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马克思主义相契相通,既强调个人修养、道德品格,又兼具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一百多年来,实现共产主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也是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归宿。

《芝镇说1》中,《利群日报》的同事孔孚,写过这样一首诗:“大海是个蓝毯子,各国朋友坐在周围,来呀,干杯!”

后记

逄春阶是一位勤奋的专家型记者、富有情怀的评论家,他写的报道活灵活现,读来如临现场,他写的评论视角独特,让人醍醐灌顶。几十年来,不管东风西风,他像秀木一样卓立于俗记之林,人缘还特别好,是中国新闻界一个神奇的存在。但众所周知的原因,诸多报道未必能够尽言,在他那和蔼的笑容背后,天知道他见过多少腌臜人、不平事,即使是正向报道,也免不了“大道世难容”。他只好以小说家言,用农民出身的本色视角,“自觉地守住历史现场”。他用墨水蘸上芝酒,描摹出“二元制”社会的第二“元”里,芝镇的男女老少、先进人物和传奇英雄组像,为时代记录一段最真实的历史,启迪一段最深刻的思考。阅读《芝镇说》这部群众史诗,我看到了当代一众小说家都在大踏步地后撤。90多岁的著名文学评论家吕家乡说:“春阶啊,你在写中国的《百年孤独》!”岂止是中国的《百年孤独》,它还是乡村版的《红楼梦》,相信不远的将来,会有后人像研究“红学”一样,开辟出一门“芝学”。

(文/山其山,原名刘国胜,历任齐鲁晚报记者、编辑、《都市消费》编辑室副主任,生活日报副总经理兼融媒运营中心总经理)

图片

关键词:逄春阶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