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群英会。”在“打造文艺精品提升城市影响力”研讨会开始自己的发言之前,国家一级作词、专业技术二级、齐鲁文化名家、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曲波有感而发,“这样以挖掘烟台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艺精品,提升城市影响力为主题的高规格、高务实的研讨会,我的记忆当中,在烟台文艺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毫无疑问,这样的研讨会对于烟台文艺界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烟台艺术界工作也一定会迎来百花争艳的美好春天。来,一起看看与会艺术家们都说了啥?
张炜:文艺创作,有人才,有作品,才有未来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万松浦书院名誉院长张炜
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张炜已经成为山东文化的代言人。张炜对胶东半岛地方史的关注由来已久,有时甚至达到了迷恋的程度。在谈到自己的感想时,张炜表示,烟台的文化振兴指日可待,自己很有信心。他表示,辛亥革命之后,烟台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前沿城市之一。“当时在整个胶东的新区办新学,烟台的现代教育、医疗在整个北方乃至于全国是最早的,这是了不起的事情。”
“我们对外以什么样的主题?以什么样的姿态来推举烟台?我们的文学艺术和整个文化着力点在哪里?那这是需要讨论的,因为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形成共识。”他说,如今的烟台在经济、科技、文化方面必须要树立现代的、开放的形象,文化符号应该长远地送往全国,送往国际。以文学为例,“胶东文学艺术史就是一部山东文学艺术史,甚至是小半部中国文学艺术史。有了‘昨天’,我们没有理由不把‘今天’的烟台文化艺术搞好。”
他说,文学艺术要发展,有三个很重要的元素,“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要有领军人物、要有自己的园地。三个元素缺一不可,而烟台,已经具备了以上三个元素。”他说,“有了三元素的保证,就要出人才,出作品。因为有人才,有作品,才有力量,有未来。”
他认为,不能把文学艺术的产生简单化,不能够主题先行,不能够标语口号式的,要作家和艺术家沉下心,有格局,放远望,有高度,要耐得住寂寞,要长期的为之奋斗。“我对烟台文学艺术就像对经济一样,非常有信心。”他说,“有辉煌的过去就会有辉煌的未来。这个辉煌的未来取决于我们怎么样认识我们的过去。我们要思索,文学事业发展,在尊重艺术规律,在创造条件,在组织保证,在整个队伍建设上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继续优化?”
在他眼中,烟台文学艺术实力力争全省第一指日可待,“我经常讲一个道理,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大奖项,都有很多原因和条件。但是好作品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要写得好。”
鲁大东:让书法艺术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副教授、杭州与人乐队主唱鲁大东
从临帖自学到求学教学,家乡浓厚的文化氛围深深感染着鲁大东。在研讨会上,鲁大东表示:“在自己还没有拜师时,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些书法家书写的门头,都是我学习的很好范本。”
他坦言,城市面貌和建筑能够反映出一座城市的文化素养,烟台的书法文化也在开埠之后,渐渐从登州和莱州,集中到了芝罘区。烟台市博物馆馆藏的篆书文记、汉代印章,北魏时期的云峰石刻,无染寺的唐代摩崖,赵明诚的《金石录》初稿以及王懿荣的书法作品等,都在诉说着烟台书法曾经的辉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再次去深入研究的课题。”
“书法艺术应该怎样走入现代?”“作为经典的传统艺术,书法应该怎么样对当下的时代作出回应?”鲁大东自问自答,“我们现在的时代已经不是简单的书写时代,实际上是一个读图时代,是个短视频时代。现在去看抖音,上面有关书法的内容是很多的,数量也挺大,而且会引起很大的关注。但怎么样去引领这样的潮流,是作为书法从业人员应该多去思考的。我认为要多做一些正确内容的输出,否则就会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
对于书法教育,鲁大东也有着自己的感悟。“首先一点,就是要提高烟台人的书法水平,或者说书法审美水平,甚至是艺术审美水平。想要提高,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还有更重要的,就是教育。”他说,在教育过程中,“除了要利用一些好的资源和教师,还有就是普及书法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等教育,不断增加关于书法的内容,让更多的人接受书法基础练习还有书法美学培养,这会在未来,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发挥比较大的作用。”
董翠娜:京剧发展在作品传承的同时还要做好人才传承
鲁东大学教授、京剧学科带头人,烟台市文联副主席董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