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开埠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作为开埠不久的码头城市,烟台同时也被称为“京剧码头”。第1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董翠娜坦言,烟台的戏不好唱。“因为懂戏的人多,直到现在,一些名家来烟台演出都非常认真。我们行内也有句老话儿‘北京学戏、天津唱红、烟台验收、上海赚包银’,早期的名家名角基本都来过烟台,其中,‘麒麟童’周信芳先生曾5次来到烟台,四大名旦中也有三个人来到烟台演出。”
想要重振“京剧码头”雄风,“要做好作品传承、技艺传承、理念传承、人才传承。要为青年演员搭建演出和培训的平台,因为一件好的文艺作品,不仅代表着艺术家的智慧,更要能展示地域文化的价值。”董翠娜说,“创作一部好的精品非常难,首先要有好的创作题材,还要有强大的创作队伍,这都是创作的基础,但更应该有好的演员。”
京剧是“角”的艺术。但众所周知,戏曲人才培养周期长、见效慢,培养出名角更是难上加难。“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好的演员不光得有好嗓子,还要有好形象,还得会表演。所以我认为,既然我们有自己培养的演员,就要多给这些演员演出的机会,让他们多参加比赛,只有这样,才会让更多的人了解你,知道你。”说起京剧创作,她表示,“作为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把握现在好的时机、好的机遇,多深入基层寻找理论题材和实践题材,我们相信会创造出更多的优秀精品。”
另外,她还建议,“要多办一些大的京剧活动,邀请名家名角到烟台唱戏,把‘京剧码头’声势造出去。”
张学浩:通过戏曲进校园,让更多人了解烟台
张君秋先生之子、张派艺术嫡传人、张君秋京剧艺术研究会会长张学浩
自2006年跟随董翠娜来到烟台后,张学浩就与烟台这座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出人才出作品,用京剧提升烟台影响力。”他有感而发,“总而言之,挖掘人才是重中之重,要有组织保证,给演员提供、创造条件环境,并保护爱护好我们的演员。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培养一名成熟的演员不容易,树品牌名片更不容易,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包容理解。”
对于创排精品京剧剧目,张学浩认为,要掌握以我为主原则,适当引进外援支持。当说起戏曲进校园工作,他表示应该大力推广,“戏曲进校园,不仅可以在青少年心中,种下戏曲的种子,更可以借此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京剧码头’的历史和文化现象,从而浓厚市民对国粹京剧的热爱气氛。”
他坦言,要增强专业戏曲人员的敬业责任意识,让从业人员,特别是青年演员有上进心和竞争意识。“有奖虽不能说明一切,但必须争取有奖。这样的竞争机制才能促使他们更上层楼。同时,可以借鉴天津青年京剧团百日集训的方式,对现在的专业文艺演出团队进行业务充实,通过集训,提高水平。”
此外,张学浩还有着远期计划,“可以在烟台招选一批适龄学生送至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学习代培,定向回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此一来,可以让烟台未来拥有更多的,水平更高的,新一代合格专业演员。烟台戏曲要以开放和现代的面貌形象面向世界,为烟台文化的繁荣发展、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
王蓉蓉:好的剧目要经过舞台的检验
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王蓉蓉
京剧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自清代乾隆年间,经过上百年的传承,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国粹,而任何一种文化艺术能绵延至今,都离不开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王蓉蓉多年前就与烟台戏曲演员因戏结缘,并在烟台举行拜师仪式,开枝散叶。
此次受邀参加研讨会,王蓉蓉振奋且感动。她表示,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唱念做打是综合艺术,要从小练好基本功。“好的演员、好的剧目要经过舞台的检验。”在谈到培养青年演员时,2019年受聘为烟台文旅局艺术顾问的她说,“培养青年演员,要脚踏实地。京剧艺术靠书本是学不来的,每一个人对艺术的理解、认识、体会完全不一样,同样的一出戏十个人演有十个理解。术业有专攻,作为一个京剧演员,一定要一门心思地把演戏的质量提高,只有质量水平提高,观众才会接受你。仅是把戏唱对了还远远不够,要把戏唱好,观众才会认可你。”
她还建议烟台要尽快培养出好的名家,好的名片。“这也需要演员自己有主观能动性,要不怕吃苦。同时,我特别建议多开辟一点演出场所和场地,让演员们多演出。因为只有多上台演出才能提高,才能进步,没有演出数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变化。”王蓉蓉表示,“除此之外,就要能够创作出新作品。这需要我们的创作者们有守正创新的能力,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毕竟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不是哪个人的艺术。同时,也要力争让烟台的京剧作品能够走出国门,到国外去讲中国故事,传播烟台声音。我也会尽我最大的能力,帮助支持烟台京剧发展,为烟台京剧多做一点事,毕竟这是我们这代老演员的责任。”
洪业:“一台好戏”可以让观众认知烟台,走近烟台
资深戏剧制作人、策划人,研究员,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洪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