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的概念很宽泛,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具体的如陆路、水路及其它各式各样的路,抽象的如人生之路、理想之路、生活之路、发展之路等等等等。
这里说的路是公路,说的是威海的路。
长会口大桥摄影:杨光
一
马克思有句话:道路通达到哪里,文明就延伸到哪里。
的确,自从有了人类以来,路便与人类一起相伴相随、相促相长,不断推动着经济,延伸着文明,创造着奇迹。
全世界的路是这样,地处祖国最东端的威海亦如此。
但与世界各国的公路一样,今天我们无从考究威海第一条路到底始于何时,建于何处。
但可以肯定的说,建国后这里的公路面貌尽管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真正实现大发展应该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也就是地级威海市成立的那个时候。
1987年底建市之初,威海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公路网络,不论是中心城市到所辖各县级行政区、还是与外界的联系,几乎没有一条便捷的公路,而当时铁路、机场等其他交通方式尚未起步,公路的“瓶颈”制约矛盾非常突出,加快公路建设成为一种非常紧迫的现实亟需
于是,公路自然被置于一个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
自那时一直到今天,随着这座城市持续快速不断地发展,公路也一直处在发展的快车道上。
也许数字最能够说明问题,建市以来,全市路网结构持续不断得到重大改善和优化,公路的总体运行状况和总体服务能力持续不断的得到增强和提高,截止去年底,威海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235公里,其中普通国省道干线总通车里程达到1104.9公里,占威海公路总里程的15.8%,全市普通国省道人口密度达到4.35公里/万人,面积密度达到19.08公里/百平方公里,分别位居全省第一和第二。公路养护运行质量也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目前,一个以国省干线为主骨架、连接内外、沟通城乡、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基本形成,较好的适应了区域发展的需要。一条路就辟出一条经济隆起带,就打通一条旅游大通道,就构筑出一条文明风景线,为威海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起到了先行作用。
环海路摄影:宫举卫
二
几乎历届威海市领导在不同的场所都提到,要发扬建市之初那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因为自那时起有很多的不可能成为了可能,许多难以想象的事成为了现实,一直到今天。
其实,这就是一种在发扬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精神传承。
无疑,这种发扬和创新发展的精神在威海公路上也能得到很好体现。
众所周知,威海三面环海,一面着陆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在改革开放中所处的坐标方位,但也决定了公路处于山东公路网末端的事实,这与处于交通枢纽位置的内陆地区相比,在公路建设项目争取、布局等方面优势明显不足,就是在这种现实和在建市初期资金等诸多制约因素比较多的情况下,这里的路却连续创造了许多第一并保持了强势发展的势头。
1989年9月,青威路威海江家寨至九里水头段二级汽车专用路竣工通车,在当时修建高速公路条件不足、低等级公路明显不利于威海当时和长远的发展,于是建起了这个项目,这是山东省第一条二级汽车专用公路,该路的建设,较好的解决了混合交通不能快速直达的问题,通车的时候,时任国家交通部副部长王展意莅临并为其剪彩,对这条路给与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