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8月,威海双岛海湾大桥正式开工建设,桥虽然不长,只有536米,但确是当时山东省第一座跨海大桥,这座桥和烟威路的建成通车使威海打开了与外界连接的又一条重要通道,也实现了威海人多少年来跨越大海的梦想。
1996年,在全市公路建设会议上,威海在全省比较早的提出了“公路建设向以高等级为主的战略转移”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
2005年,当得知国家要在长江以北建设一条生态公路的信息后,威海积极争取规划建设了“威海滨海旅游景观公路”,这是与南方川(四川)九(九寨沟)公路遥相呼应的两条生态大道,也是长江以北第一条生态公路,近年来,威海市又把东部这条环海路与西部环山路有效对接,打造了一条“千里山海旅游自驾公路”,已经成为闻名中外的重要旅游线路。这两年,该路九龙湾至西霞口段作为山东省第一条滨海旅游示范项目进行了升级改造,被评为“2022年度全国交旅融合创新项目”。
对了,还有目前正在建设中的乳山口大桥,单跨是666米,也是山东省迄今为止单跨最大的公路桥梁。
三
大家都知道,公路建设需要用地、也不可避免的会对环保生态等造成一定影响,如何处理好建设与节约土地、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在威海公路随处可以找到答案。
在正紧张施工的乳山口大桥现场,建设者们在加快工程建设的同时,也在同步实施另一个项目:生态保护和修复,最大程度保证建设与环保生态和谐同行。
事实上,与这座城市一样,绿色也是威海公路永远不变的底色,这已经成为一种不变的理念,深深融于公路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在老青威路改造的时候,为解决80公里公路废旧沥青污染环境问题,公路部门集中攻关采用沥青再生利用技术,不但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也避免了资源浪费,为国家节省资金3000多万元。
香水河大桥摄影:宋小文
在香水河大桥建设中,建设部门积极采用海水造浆技术,节约淡水8000吨,不仅有效解决了淡水供应问题,还有效解决了海水污染淡水泥浆性能等问题。
在环海路前期规划中,为保护中国北方最大的天鹅越冬栖息地——荣成成山天鹅湖,公路部门会同环保等部门多次论证,最终远离线路与天鹅湖隔离的天然屏障——50亩野生黑松林带,最大限度地减少噪音对天鹅生栖的影响。
类似这样的事例在公路规划、建设、养护等各个环节都随处可见。
关于威海公路在建设中保护土地和生态的做法,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众日报等诸多媒体多次以“威海修公路也修环境”、“能用荒峦不占良田”、“既占地也造地”等为题进行了报道,曾引起较大反响。
四
在威海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有一个公路文化展厅,那一幅幅泛黄的、陈旧的与崭新的图片,记载了威海公路各个不同时期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浓缩了威海公路从原始、落后到发达的一路沧桑,这些,有的尽管似乎已经成为久远的和现代即将过去的历史,但已经深深刻在这块国土和这里的人们的记忆里。
在展厅地级市成立以来的公路发展板块中,在一幅幅壮观的、精美的、令人震撼的公路图片后边,也有一幅幅有点泛旧的图片,这其中有各级领导在建设现场穿行的身影,有社会各方面对公路关注支持的记录,有老百姓为工程建设不讲条件主动拆迁的场面,这些,其实也是镌刻在快速发展的威海公路上真实而又永远不会褪色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