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孙继业 | 红色沂蒙

孙继业 | 红色沂蒙
2023-12-05 15:54:43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就在这紧急时刻,一一五师师部机关和山东分局、战工委等党政机关又茫然拥进抗大驻地。早已埋伏在四周的日军立即扎进口袋,疯狂地向包围圈中心滚进压缩,四面八方的枪炮声越响越近。袁仲贤当即命令师直各单位人员向东南方向的上、下石盘转移,同时组织部分队伍由北面冲向大青山顶,与抗大一分校守卫人员会合,掩护机关突围。

战场形势万分危急!周纯全校长果断命令,训练部副部长阎捷三率山东分局警卫连在前开路,掩护机关非战斗人员和抗大学员向西蒙山突围。突围人员通过一条沙河,四面的日军居高临下,凭借有利地形猛烈射击,敌机也反复俯冲扫射,炮火轰鸣,弹飞如雨,许多战士倒了下去,鲜血染红了草坡,染红了白沙,染红了河水。

面对敌人的疯狂阻击,突围部队除了前进别无他途。狭路相逢勇者胜,警卫连以排枪开路,后续队伍冒着炮火勇猛前进,用血肉之躯杀开一条血路!扼守西山山麓的是少数日军和伪军刘黑七的部队,看到汹涌冲击的人潮,被这无惧无畏的场面惊呆了,竟慌忙撤离阵地,向西南方向溃逃。警卫连迅速抢占西山,掩护滚滚人流突出重围。

抗大一分校指战员掩护部队突围

抗大一分校二大队290多位教员和学员壮烈牺牲,只剩下二大队队长邱则民、指导员程克带领40多名学员,仍然坚守高地。机枪手牺牲了,队长邱则民端起机枪,疯狂地向冲上来的敌人扫射,子弹打完了,他毅然跳下悬崖。指导员程克和最后的17名学员与敌人展开激烈肉搏,全部英勇牺牲。

血阳西斜时,二号高地、三号高地相继失守。第五大队第二、第三中队近300人,基本上牺牲在阵地上。尾追而来的日军见大队人马脱围西去,像输红了眼的赌徒,凭借优良的武器和优势兵力,嚎叫着蜂拥而上,“围剿”、杀害所有活着的对手。由于断后掩护人员少,阻挡不住敌人的追击,日军步兵、骑兵一齐闯入人群,以长短枪、马刀对手无寸铁的机关人员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一时间,整个战场血肉横飞,600多名干部、学员血洒疆场。

陈光、罗荣桓得报大青山战况后,急派攻打绿云山的部队飞速赶赴大青山。当增援部队到达时,大青山战斗已经结束了。傍晚时分,突围人员经紫荆关转移到西蒙山。

大青山突围,伤亡惨重。省战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及夫人辛锐、一一五师敌工部部长王立人、省抗协宣传部长赵冰谷、抗大一分校二大队政委刘惠东、鲁中军区直属第三团政委刘清、蒙山独立支队政委刘涛等1000余人牺牲,省战工委副主任李澄之被俘。山东分局组织部长李林和统战部长谷牧负伤。不远万里前来帮助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美国《太平洋事务》记者汉斯•希伯,也牺牲在战场上。

四、对崮山突围

1942年秋,青纱帐收割后,驻鲁日军便开始策划冬季大“扫荡”。10月11日,八路军一一五师敌工部从内线获得一份济南日军参谋部第105号作战计划情报,透露日军将于10月下旬出动万余人“扫荡”一一五师司令部和省战工会驻地滨海根据地。

因滨海地区属鲁东南丘陵地带,战略回旋余地小,不便大部队隐蔽。为慎重起见,罗荣桓决定兵分两路反扫荡,他和陈光率一一五师主力留守滨海根据地;山东军区政委黎玉、军区副司令员王建安率山东分局、省战工委、山东军区等领导机关,从滨海地区转移到沂蒙山区。没料到,误中日军特务机关鲁仁公馆精心设计的假情报圈套。

日军第十二军司令官土桥一次得悉八路军山东军区等机关转移到鲁中山区,便秘密调集临沂、蒙阴、沂水、莒县等地第三十二、第五十九师团和独立混成第五、第六旅团各一部共1.5万余兵力,由第三十二师团师团长木村兵太郎指挥,以沂蒙山区北部为中心进行“拉网合围”,企图一举消灭山东军区领导机关及直属部队。

11月1日夜,临沂、沂水、蒙阴等县日伪军12000余人,采用“拉网合围”战术,分12路拉网“扫荡”位于沂中、沂南交界处的南墙峪山区,将包围圈逐渐紧缩。山东分局、省战工委、山东军区机关及军区特务营和沂蒙专区机关、沂蒙军分区直属团及鲁苏战区51军113师第9连等1000余人,被合围在沂水西北的对崮峪。王建安副司令员当机立断,命令军区特务营和沂蒙军分区直属团及鲁苏战区部队,迅速抢占村西南597米高的对崮山制高点,掩护山东分局和军区机关非战斗人员待机突围。

特务营一连是从红军第一师“红一连”改编而来的,有着光荣的历史,先后参加了五次反“围剿”和平型关等战斗。1938年底,随一一五师挺进山东,担任警卫军区司令部的任务。

11月2日拂晓,8000余日军快速部队,在第三十二师团师团长木村兵太郎指挥下,悄悄扑向对崮山地区,首先对小高地前沿阵地发起了进攻。猛烈的炮击持续了四十多分钟,才渐渐地稀疏下来。接着,暴风骤雨般的枪声和手榴弹声,越响越凶。一个钟头以后,枪声稀落下来,小高地的一个排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王建安在指挥作战

十点左右,北面大坪山上敌人的炮群,开始袭击对崮山主峰,十几门山炮、迫击炮向对崮山顶连续轰击了将近一个小时。顿时,山上硝烟弥漫,弹片和石块乱飞,不少同志负了伤。日军乘机从四面八方逼近山脚下,集中兵力从南、北、西三面向山上发起连续冲锋。守军居高临下,凭借有利地势接连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

战斗持续到中午,敌人的攻势更加凶猛,还从沂水机场调来3架飞机助战。在空炮火力的配合下,日军端着寒光闪闪的刺刀,一波又一波冲向阵地。敌我双方反复冲杀,几处阵地失而复得,敌人的尸体越积越多,守军的伤亡也在不断增加,战况异常惨烈,沂蒙军分区直属团团长刘毓泉、政委王锐、鲁苏战区上校军需处长周日丰先后牺牲。

经过多次冲锋,敌人始终没有攻上山顶。战至下午4点多钟,各连相继报告子弹、手榴弹快打光了,这时从西面冲上山的敌人离指挥所只有近百米,军区机关的参谋干事和首长的警卫人员也都投入了战斗。

日军冲上来了,一阵冲锋号吹响,一连连长王继贤挥舞着大刀跳出战壕,率领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日军遗弃下几十具尸体,溃退下去。王继贤连长、指导员谢训及特务营官兵先后牺牲200余人。

天色渐渐昏暗下来,黎玉命令机关人员销毁文件、密码和电台,准备轻装突围。王建安副司令员命令严雨霖率特务营余部留下掩护。夜幕降临了,随着一阵排枪和手榴弹响过,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江华带一个机枪排率先从东北角一跃而下,杀出一条血路,后面的同志迅即紧跟着向山下突围。

日军发现八路军突围后,发射夜光弹并点燃火堆照明,密集的子弹像雨点一样倾泻下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省战工委秘书长李竹如不幸中弹牺牲,山东军区政委、省战工委主任黎玉胳膊被子弹打穿、右手食指被打断,在警卫排的拼死保护下,终于突出重围。

日军趁天黑之前,又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进攻,特务营战士们拼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陷入重围。山顶上的枪声渐渐稀落下来,300多人的特务营,最后只剩下营长严雨霖等14人。

战士们边打边撤,一直撤到东面的悬崖上,再无可退之路了。从三面包围上来的日军也停止了射击,叫喊着让他们投降。严雨霖和战友们宁死不当俘虏,毅然飞身跳下了悬崖,其中6人当场摔死。其余8人,有的被悬崖上树枝拦截,有的摔在悬崖下的沙滩上幸免于难。大家苏醒后,强忍着伤痛,在漆黑的夜晚爬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艰难地在山沟里钻了五天五夜,终于在马牧池找到了军区司令部。

王建安副司令员来了,衣衫褴褛的八名勇士相互搀扶着排好队,严雨霖喊了一声立正,转身敬礼:“报告首长,军区特务营完成任务,全体指战员前来报到!”

王建安副司令员匆匆走向队列,从排头起,一个一个紧紧地握手,只说出一句话“同志们辛苦了!”便再也说不下去了,大家情不自禁地拥抱在一起。

五、沂蒙红嫂

在反“扫荡”斗争中,根据地的基层政权、地方武装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展开了支援前线、袭扰日军、破袭公路和反伪化斗争。根据地的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分散掩护了1300余名八路军伤病员和地方干部,涌现出不少“红嫂”式的典型。

有一次,沂南县委副书记兼抗联主任李子超去附近的八路军卫生所慰问。有一个伤员还未痊愈,就闹着要回前线:“我再不回前线,就对不起救我的那位大嫂!”

原来,这个伤员在掩护部队撤退时负伤,没能赶上大部队。他爬进附近一个高粱垛中躲起来,由于失血过多,昏迷不醒。这时,附近一位青年大嫂经过时发现了这个伤兵,在一阵惊恐之后,认出是个八路军伤员。她低头叫了几声“同志”,战士微微睁开眼睛,连声喊:“水,水……”

在这荒郊野外到哪里去弄水?这时,她又看了看伤员,嘴唇干裂,面色蜡黄,奄奄一息,如不急救就可能死去。来不及多想,她毅然解开了衣襟,左手抱起伤员的头,右手托着乳头送到伤员的嘴里。

几口乳汁喝下去,伤员慢慢苏醒过来。当他睁开眼看到是一位年轻大嫂在用自己的乳汁救他时,感动地哭了。大嫂见他醒了,有点害羞地告诉他:“周围还有敌人,你先藏在这里休息,我让人晚上来接你。”

大嫂把伤员的事悄悄报告了附近的民兵,民兵连夜将伤员送到了部队卫生所,并表示要向上级汇报表彰这位大嫂。大嫂紧张的连连摆手,以恳求的口气说:“俺喂伤员的事,千万不要对外说。俺公公婆婆和俺男人都很封建,这件事万一叫外人知道了,就把俺毁了。”

李子超听到这个故事,也感动地流下了热泪。但为了尊重这位大嫂的隐私,就没有公开宣传这个事迹。

后来,《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在采访李子超时,听说了这个故事。刘知侠是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员,时任《山东文化》副主编。他感动地说:“太感人了!那位大嫂叫什么名字?”

李子超遗憾地说:“沂蒙山妇女一般都没有大名,因那位大嫂不让宣传,当时也没问住址姓名,你可以找当地干部群众了解一下。”

刘知侠在沂蒙山区找了一个多月,也没能找到那位大嫂,但却发现了更多像那位大嫂一样的妇女,像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干娘祖秀莲、沂蒙军嫂梁怀玉等等,都有一些感人事迹。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刘知侠带着激情创作了小说《红嫂》,从此,“红嫂”便成了家喻户晓的反映军民鱼水情的沂蒙女性艺术形象,也成为沂蒙精神的一个代表。

(文/孙继业,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山东省委主委)

(来源:《春秋》2023年第6期)

(责任编辑:窦静)
关键词:孙继业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