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难忘1984年的4月1日 | 张宜:关于风筝的欢乐记忆

难忘1984年的4月1日 | 张宜:关于风筝的欢乐记忆
2024-04-01 13:44:11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我扎的第一只风筝是跟哥哥学的,他比我大四岁,正好可以带我玩。我还记得那只风筝叫“跑跑鞋”(又叫“簸箕”),样式很简单,做起来也比较容易:拿一张纸两面折叠成“瓦当”的形状,从两边穿上绳,后边粘上一根飘带,像蝌蚪一样的尾巴。小孩牵着边跑边往天上放,飞起来也挺像样。“跑跑鞋”是最简便的一种风筝,一般是大人用来哄孩子玩的,因为它做起来很省事,不用找竹子,再复杂一点的就要用到竹子。潍坊风筝的骨架一般用竹材扎成,扎骨架的工序有:选竹材、破竹材、削竹条、修竹条、弯竹条、扎结竹条等。那时候竹子不好找,为了寻摸竹子,院子里圈鸡养鸭的竹栅栏、家里竹子做的扫帚……我都没少抽(偷),被家里大人发现后少不了一顿揍。

但挨揍也压抑不住扎风筝的热情,每年一到这个季节,就心痒手痒,手上除了痒,还有一种隐隐的刺痛——凡是自己动手做过风筝的潍坊孩子,应该都有手指头肚儿被竹刺儿扎破的经历。制作扎风筝用的竹条是门儿技术活,先得做一把特制的刀子,把钢条在齿轮上打磨得溜薄儿溜薄儿,很锋利。然后用两腿夹着竹子,用钢条从上往下沿着竹子皮和竹子瓤的分界线小心翼翼的劙下去,把竹子皮刮掉。竹条要劈成多薄多宽都很讲究,薄了扎骨架的时候就容易弄断,厚了骨架太重就影响风筝起飞。打磨利落了就得烤型了,这更考验对分寸、火候的把握。烤型现在一般都用酒精灯,过去酒精灯不好找就用蜡烛。点上蜡烛后,用鸭嘴钳夹住竹条的一端,弯成弧形,一边使劲儿一边烘烤……烤型看似简单,想要烤好却需要一定的功力,对力道、火候的把握要恰到好处。

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中外友人在交流风筝制作工艺

这对小孩子来说不容易,经常烤着烤着火候就过了,造型的时候“嘎嘣”一下就断了。所以小时候我们也做不了太复杂的风筝,最常做的就是“正”字风筝,它的骨架都是直的,不需要烤型。先用竹条扎一个“干”字型的骨架,然后糊上毛头纸。糊好后在风筝尾巴上扎上三根飘带,飘带既有装饰性又起到平衡作用,三根飘带中间长两边短,放飞后始终保持30°-45°角的弧度追随着“正”字飞翔,风一吹“啪啪啪”响,迎风抖动,很有动感,肖似鱼尾。“八卦”风筝的做法要比“正”字风筝稍微复杂一点,它的骨架就是把两个正方形折叠成八个角,然后糊上毛头纸,飞上天后看起来就像个“八卦”。

我做过的最复杂的风筝就是“金鱼”了,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金鱼”眼睛,是用我们小时候吃的那种大药丸子(大山楂丸)外面那层塑料壳做的,那塑料壳是圆的,两个扣在一起就像金鱼的眼睛,用嘴一吹,“咕噜咕噜”响。飞到天上之后就更有动感了,“金鱼”眼珠子骨碌碌转,看着就比别的小朋友做的风筝高级。

上世纪九十年代潍坊大集上卖风筝一景

潍坊风筝的样式很多,有硬翅风筝、软翅风筝、串式风筝、板式风筝、立体风筝、动态风筝等,题材非常广泛,包括人物、飞禽、鱼虾、文玩器物、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潍坊风筝经典的艺术形象有“龙头蜈蚣”、“仙鹤童子”、“雷震子”、“麻姑献寿”、“刘海戏金蟾”、“许仙游湖”、“昭君出塞”、孙悟空”、“和合二仙”、“水漫金山”等等。其中我觉得最能代表潍坊风筝的就是头大身长、活灵活现的“龙头蜈蚣”,蜈蚣节数一般会选一个吉祥的数字,如寓意66大顺的36节,还有与数字“6”、“8”相关的66节、80节、88节等,制作之精巧令人称叹。小时候,我曾经问过大人,龙头风筝为什么要搭配蜈蚣的身子?老一辈流传,蜈蚣在老潍县的民间传说中是龙的子孙,而多脚多足寓意多子多孙,多福多祥,所以选择用蜈蚣身子作为搭配。还有一种说法,蜈蚣属于五毒,放飞蜈蚣风筝,有“放灾”、“放晦气”的意思。其实在清朝灭亡之前,白浪河上空放飞的更多是蜈蚣腰节,并没有龙头,龙代表皇权,是老百姓不能随意触碰的元素。直到清朝灭亡后,老潍县的风筝艺人才有了做龙头风筝的机会。

上世纪八十年代,准备放飞的龙头蜈蚣风筝

关键词:张宜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