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难忘1984年的4月1日 | 张宜:关于风筝的欢乐记忆

难忘1984年的4月1日 | 张宜:关于风筝的欢乐记忆
2024-04-01 13:44:11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说起潍坊的风筝艺人,那真是能人辈出,高手云集。早年间,有潍县派风筝“十世家”之说,其中包括陈善庭、郭乃馨、胡敬珠、杨万善等人。其中,郭乃馨就是齐鲁画坛的老艺术家郭兰村先生。他年轻时跟潍县著名画家丁启喆学国画,擅工笔彩绘人物,尤擅画马。新中国成立后调到潍坊工美工作,1957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手工业艺人大会并获得“老艺人”称号。他的风筝绘画完全采用国画工笔技法,着色重远观效果,喜用大块对比强烈的透明颜色。他制作的风筝可以拆卸、折叠,非常讲究起飞效能。因而在上世纪20-40年代,郭兰村绘制的风筝名噪一方。

上世纪八十年代,市民在潍坊白浪河放风筝

潍坊风筝的绘画构图与设色最能体现地方特色。它吸取了潍县木版年画的技法,又博采京津画风筝之长,线条粗犷。尼古拉·费钦说过:“事实上,艺术家只需要处理三种基本颜色:红色、蓝色、黄色。”潍坊的风筝艺人对风筝的构图和彩绘,正是这样做的。他们尽量少用色,以块色为主。色彩以红、黄、蓝三颜色为基础色,重笔浓抹,色调明快、浑朴,在对称中达到强烈的美的视觉效果。如潍坊的龙头蜈蚣风筝,胡敬珠派造型以群青色为主,便以浓艳着色,直观效果对比强烈;康万香派则以普蓝为主,代表海水,同时以红或桔红的暖色,使整个画面形象鲜明,风筝腾空之后,与蔚兰的天空产生和谐又鲜明的视觉效果。

张宜一手提着风筝线,一手画风筝

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鸢”,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明代,潍坊风筝真正开始兴盛并走向民间。到清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明清两代,潍县手工业极度发达,素有“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说法,涌现出诸如年画、嵌银、核雕、刺绣、仿古铜等一大批民间手工艺品牌。“南苏州北潍县”,这句话不是潍坊人自己吹的,郑板桥《潍县竹枝词》有云:“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实际上在郑板桥写这首诗之前,这句歌谣就早已广为传颂。发达的手工业,为潍坊风筝的兴起提供了深厚的土壤。潍坊不仅“土厚”,天也“高”,潍坊南部多山,中部多平原,北部是沿海滩涂。清明时节正值白浪河枯水期,宽广的河道为人们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放飞天地。

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的外国友人

关键词:张宜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