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难忘1984年的4月1日 | 张宜:关于风筝的欢乐记忆

难忘1984年的4月1日 | 张宜:关于风筝的欢乐记忆
2024-04-01 13:44:11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真正让潍坊风筝“飞”向世界的,是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而我有幸作为彩旗方队的一员连续两年参加了第一、二届国际风筝会的开幕式。1984年我15岁,是潍坊九中的一名高中生。刚开始被选拔进彩旗方队很兴奋,但开幕式前日复一日的繁重训练让我感到既枯燥又疲惫,一度想退出,不想参加了。但是,1984年4月1日那一天,当我身着白衬衫和边侧带着两条白杠的蓝色运动裤,与其他队员一起迈着整齐的步伐入场的时候,状态就立马不一样了,浑身上下充满了活力和激情。我记得当时我们彩旗方队是排在第二阵列的方队,走在我们后面的是来自世界各国的风筝运动员方队,有美国的、加拿大的、澳大利亚的、日本的……那个年代刚刚改革开放不久,在潍坊这种小城外国人还很少见,但这次国际风筝会,却把世界各国的友人都吸引到了潍坊,所以当时每一个潍坊人都很激动、很自豪。

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盛况

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很多年没扎过风筝了,只是偶尔陪着孩子放放风筝。但孩子对风筝的感觉与我们这代潍坊人对风筝的感情是不一样的,他们只不过是把风筝当作众多玩具之一,只是在看到它飞入空中的时候觉得好玩,却没有与风筝之间的那种感情交流。

对我们这代人来说,风筝是陪伴我们长大的好伙伴,在放飞风筝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无言的精神交流。特别是现在,作为一个离乡多年的游子,我这种感受更加深刻。我曾用“风筝四重境”来概括这种精神牵绊:第一重境是年轻时,就像刚刚准备放飞的风筝。这时候是很难凭一己之力让风筝起飞的,需要有一个人来帮,就像人在青少年时尚需故乡的滋养和哺育。第二重境是正在为事业、为生活打拼时,就像正在努力往上飞的风筝。拿拐子(拐子,类似于风筝线轮,一般为木制“工”字形,编者注)的手很吃劲,稍不注意就会放满管(满管,指因风力太大、速度太快、飞得太猛,使放风筝的人失去对风筝的控制,编者注)。第三重境也是我们所能到达的最高纬度,此时已经事业有成,就像风筝在稳定的风速加持下飞入高空,且飞得非常平稳。这是最美好的时刻,此时放风筝的人不一定能看清高空中的风筝,但通过手里的线,就能体会到它安宁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人和风筝之间还有一种很有趣的游戏:放风筝的人担心风筝飞在天上太“累”,有时就会找些小白纸条抠上眼儿拴到风筝线上,让它们一张张顺着弧线随风滑上去给风筝“送饭儿”。刘心武在《钟鼓楼》里提到过类似场景:“最有趣的是‘蝴蝶送饭’——它附在大风筝之上,大风筝放起老高以后,把它挂在风筝线上,能眼见着自动升上去,上去老高了,拴着线香头的小爆竹一响,绷线震断,它那翅膀便能一合,‘哧溜’滑将下来。”“蝴蝶送饭”跟我前面提到的“纸条送饭”原理其实是一样的。除了“送饭儿”,潍坊风筝还有另外几种附加物,如“风琴”、“锣鼓”等,都是用于放风筝时人与风筝之间的游戏互动。这与其说是一种游戏,不如说是一种情感交流。恰如家乡父老对在外漂泊游子的关怀和思念。此刻,人和风筝一起进入了最高境界。但是,人总要回归故土,风筝也总得往回收。这就进入了第四重境:人到中年,夕阳西下,此时风力渐弱,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支持风筝继续往上飞,风筝在空中摇摆不定。越是这时,越不能紧张,往回收线的过程中要边跑边收,努力让风筝再往上飞一飞,千万别一头扎下来,否则不是撞坏了头,就是刮坏了飘带。所以要慢慢、慢慢地往回收,让风筝平稳安详地回到手中。这就像我们追求叶落归根,追求人生的圆满。

上世纪九十年代,潍坊正在放风筝的孩子

吴冠中讲过,风筝不断线。他说的是文化传承,我说的则是对家乡故土的眷恋。再过几天,第41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就要开幕了。可以想象,当各式各样的风筝漫天飞舞时,那场面得多么壮观:龙头蜈蚣,蝴蝶,八仙过海,宫灯……听说去年又出现了秦始皇登上国际空间站、埃及艳后会晤苏东坡、观音娘娘点化精灵宝可梦等创意形象,不知道今年还会有什么新花样。时代在变,风筝在变,我们也在变。飞翔在空中的那一张张风筝“面孔”,就像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潍坊人,在不同的时空演绎着不同的故事,最终都要回归故土,即使人回不来,心也会回来。

张宜创作的钟馗风筝

关键词:张宜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