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一次关于设计教育的对话——苏丹&Italo Rota:以“态度”作为“形式”

一次关于设计教育的对话——苏丹&Italo Rota:以“态度”作为“形式”
2024-04-17 15:53:53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Italo:我们应该退一步来看待这个问题。其实现在很多新的工作已经没有办法再继续,特别是在学校里面,许多我们以前热烈讨论的问题放到当下是不存在的。比如,教授和学生们的关系问题。现在我们认为教授和学生是需要平等对待的,所以教授们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重新去考虑怎样面对学生、用怎样的方式去回答学生的问题。例如气候变化,无论你是15岁还是60岁,你都得面对这个问题。因此,各个年龄段针对这个问题所进行的思考和提出的解决方法都应该得到同等的考量。这种平等对待不同群体思想意识的行为最终也会影响到学校教育,让我们重新思考在教育中应该如何去对待问题,如何去教授学生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考虑到,不同的人可能来自不同的行业,有各自独特的生活经历和背景,因此不同的人在面对问题时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来讲,我认为能做导演的人也一定可以做好城市规划。因为当导演的人总是能够很好地了解人,进而知道什么样的剧本能够打动人心。当前,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亟须一个“导演”用剧本将它们框出来。比如说在北京,马岩松先生做的山水城市,建筑物外形看起来就像是黑色的山脉,我个人认为这个造型是很有戏剧性的。也许有的人喜欢这样的建筑,但有的人却感觉到压抑和害怕。喜欢这种建筑造型的人可能是因为曾经在某部电影里面看到了一个相似的景色,刚好那部电影最后是有一个美好的结局的,所以在看到这样一个似曾相识的场景时,他们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欢喜的情绪。正是由于这种“因人而异”的审美感受存在,建筑设计院校里面的教授们就很难去教导学生什么样的才是真正美的作品。全世界有很多老师依然在孜孜不倦地探究着“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平衡关系,认为好的东西应该是得到“大多数”者肯定的。但是,根据我们上面提到的个体思想与审美平等性的观点,这种“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对等关系其实是不存在的。

图片

截取自Italo的Instagram账号

5.苏丹:我的理解是:在我们当前的设计教学中,对于创造性的教育是缺少理论支撑的。也就是说,一旦涉及跟个人感受和记忆有关的东西,教学上都是一片空白。我们的教学通常只能够提供基础性的训练,通过课程教授,学生们获得相关专业的基本常识。然后在学习和经验积累中,常识会继续告诉他更多的常识,以及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

Italo刚谈到马岩松的山水城市,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设计。八十年代的时候中国的科学家提出“山水城市”的理念,希望未来人类的都市环境会和山水有联系。这可能源于古老的东方情结,认为住在山水里更幸福。

Italo:您所说的中国的自然山水的概念对于我来讲是很难体会的,因为我所接触的“自然”大多是被人类设计出来的。比如说意大利的中部,那里有非常美丽的自然风光,但是那些风景多半却是人造的。我们看英语单词里面,以前我们常说“Landscape ”(景观),现在慢慢变成说“Land Art”(大地艺术)。这是因为我们现在所规划改造的城市更多的体现出一种人类在大地上进行艺术创作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代表了我们内心的世界。 

我们通常专注于探究城市内在的理念性的东西,这就使得城市本身的外在表现很难被理解。比如北京和上海也是如此,什么时候人们会由里而外地去理解他的城市呢,答案或未可知。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创造其实是往里往里再往里,一步步向内部发展延续的。

图片

Italo设计手稿《一千立方星球》

6.苏丹:这里我做一下解释,他刚才谈到的实际上是“第二自然”的概念。Italo先生2012年在清华大学的讲座中提到过什么是意大利设计——意大利设计就是“家中的家”。实际上人类过去的发展一直就是堆积于文明之中的发酵过程,并在发酵中不断产生新的东西,新的内核。

进一步解释就是说,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因为有了城市,慢慢地促进了人的聚集;人的聚集促进了经济和技术的进步;经济技术的进步又促进了房屋建造业的发达;房屋建造业的发达又推动了户型丰富;户型的丰富又进一步促进了内饰的发展,甚至产生了专门的卫浴、厨房设计系统。这种丰富性和专业性也正好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与发展状态,即由大入小,考虑的对象越来越细,一步一步打造出家的感觉。

Italo:所以,当到达最终点的时候,你会发现空间设计已经变成人脑内部的一种研发。

7.苏丹:是的,当你面对一个小物品都能感觉到是家和社会的时候,人的想象是发挥了作用的。人的想象就像是某种虚拟的东西投射到一个小的物品上,之后反馈给人一种家的概念,最后形成家中的家。

Italo:我曾观察过中国不同类型的家庭,除了留意各家庭的建筑造型以及设计相关事物之外,我发现中国的大多数家庭会在家中摆放祖先的照片。而且,多数家庭在购房的时候,会考虑多留一些房间,比如儿童房。同时,因为有多的房间,他们多半会把父母接过来住。对此我的感受是:中国人住的房子里,过去的祖先和未来的祖先、活着的人和已经去世的人是“生活”在一起的。

8.苏丹:我想起美国作家理查德·麦奎尔的代表作品《HERE》,这部作品去年刚刚获得安古兰漫画节大奖。里面描写的一个家族两百年都在一个房子里,谈的就是这个道理。

Italo:当今社会对于设计师和建筑师的要求是不同的。现在的很多设计师不懂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家实际上也是属于这个人的“博物馆”。每一个人都试图在自己的家中策划自己的生活,以让一切显得井井有条,这种出乎于个人的诉求和行为其实是违背了建筑师的存在价值的。举个例子来说,有一个时尚界人士,他喜欢各种包包和鞋子,不断地追逐各种时尚新品。他被林林种种的时尚物件所围绕,并在这种环境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时尚,这也是他所享受的状态。无论这个“他”是男人还是女人,一旦他邀请了设计师过来帮他设计自己的家,通常都会听到设计师这样告诉他:“我会在我的设计中安排足够多的衣柜,这样你就能有足够的空间来摆放你的东西了。”

这也反映出当今教育系统的一些问题,我们很多建筑院系里面培养出来的人,他们的思想跟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其实是不相匹配的,这个问题一直围绕着建筑师们。很多建筑师认为自己的专业能力可以帮助别人创造出一个温馨的家,但很多时候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可能是业主内心想要住老房子,哪怕是一间阴暗的地下室,因为那里曾经有他很多的回忆和情感寄托,但这些想法建筑师们并没有准确地捕捉到。

这些问题正是需要我们研究和解答的,其实这也是这个时代趣味性的所在。

图片

关键词:苏丹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