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在您的设计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力量。比如您设计了“公益漫火车”项目,请您介绍一下该项目在连接城乡、促进农产品流通、带动乡村旅游等方面的具体作用吧!您认为助农直播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是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的呢?
杨海波:“公益漫火车”一度是我们的网红项目。在该火车开通之际,车票曾一度供不应求,原因在于乘客仅需支付11元,便能乘坐此列车从淄博至泰安,途中经停11个站点。
这是一列绿皮火车,速度很慢。在国家提出第四次火车铁路提速之际,曾有领导提议停运此类绿皮火车。在征求专家意见的过程中,我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我认为,虽然高铁能够有效解决高效运输的问题,但其成本也相对较高。对于众多农民工或低收入群体而言,他们对时间效率的要求并不严苛,更愿意选择乘坐花费较少的慢车。因此,我们应为这类群体保留一定的出行选择。但若长期保留绿皮火车,又会面临无法盈利的困境。基于此,我提出,铁路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在追求盈利的同时,也应具备一定的社会公益属性。
于是,我们转变了运营思路。这列行驶缓慢的火车,除了承担将乘客从一地运往另一地的功能外,还能在途中创造诸多有意义的活动。我们运用设计思维,将沿途的11个城乡站点紧密联系起来,在火车上展示各地的土特产供乘客选购。以往,土特产的销售方式较为传统,通常是在火车停靠时,老百姓携带当地土特产到车前进行售卖。而现在,我们创新性地将土特产超市引入列车,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就能轻松浏览并购买淄博周村的烧饼、泰安的特色农产品、济南的特产等。若乘客不愿在列车上直接购买,还可通过扫码支付,由后台直接将商品快递到家,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农副产品展销的问题。
除低收入群体外,还有众多游客也愿意乘坐这列“公益漫火车”。他们想欣赏沿途美景,愿意乘坐火车在每个站点停留拍照,甚至在列车行驶途中沿途拍摄。在这个过程中,各地的民俗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充分展示,如剪纸、柳编、梆子戏、吕剧等表演,使得这列火车成为了一辆承载丰富文化的列车。我认为,它起到了连接城乡、助力农副产品展销、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民俗文化等多重作用。这也是该车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网红项目的重要原因。
助农直播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对乡村振兴有着积极意义。如今,通过手机观看直播是很多人的生活与消费方式。助农直播通过销售乡村农副产品,介绍乡村旅游、特色景观以及各地民间文化艺术,起到了扩大宣传面、丰富销售与传播渠道等积极作用,有助于推动乡村的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公益漫火车(图一)
©公益漫火车(图二)
采访者:您在2019峰火文创大会上谈到:“我们做乡村旅游,要把看似虚无缥缈的文化层面落地到器物层面和组织层面,可通过旅游的活动来实现。”在设计有关文化旅游的作品时,如何挖掘和提炼旅游地的地方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作品中?比如您在章丘市城市文博中心景观绿化、寿光市中华牡丹园整体改造提升工程的设计方案中,依据当地历史人文元素进行设计创作,这种将工业设计与历史文化进行跨界融合的设计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杨海波:在打造众多地区的文旅产品时,我们始终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势利导的原则。唯有如此,才能展现出各地的独特魅力,让文化艺术品、旅游商品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正源于其地域性或本土属性。因此,我们在创作过程中紧密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与景观元素,旨在为游客带来焕然一新的体验。
以章丘城市文博中心景观设计为例,在将设计构思从图纸转化为实体雕塑的过程中,我们遭遇了诸多挑战。特别是在将剪纸元素融入巨型景观,并将其放大至十几米高度时,材质与结构的选择变得尤为关键。起初,我们仅凭艺术家的视角审视设计,忽略了力学原理与材质特性的考量。结果,当铁皮雕塑放大后,因自重过大且未进行充分的结构加固,导致雕塑难以稳固竖立。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得不为其增设钢筋与轮毂等支撑结构。然而,这些附加结构的加入,破坏了雕塑原本平整光滑的表面,影响了其美观性。为确保雕塑既美观又安全,我们不断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并邀请材料科学与力学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计算与优化。最终,在多方协同努力下,我们成功打造出了既符合审美标准,又具备科学合理性的大型雕塑作品。
这背后所体现的,正是科学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平衡关系。对于设计师而言,文化素养与知识结构的要求愈发严格。创作出既科学、合理,又富有艺术性的设计作品,是设计师应尽的职责。我们不能仅仅追求外在形式的美观,更要注重作品的实用价值与科学性。真正杰出的艺术品,应当是审美性与科学性的和谐统一。在创作实践中,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审美性而忽视科学性,否则将难以创作出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作。
©寿光中华牡丹园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