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技术助力可持续发展
现代技术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借助数字技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对实物性资料建档留存,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展示馆及体验馆,便于大众理解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于传统展示方式不易还原的项目,可以用数字技术实现情景体验与文化互动。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藏品,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数字化提取、保护与展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转化利用与创新发展提供素材。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展示媒介的融合,提取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打造数字人形象与虚拟空间,实现文化活动的跨时空同构,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找到数字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点,以技术力量留存传统文化的种子,展现传统文化的力量,结合现代化的文化需求,赋予古老技艺与文化传统新形态。
(二)文旅融合实现在地性保护
文化遗产体现地域与历史特点,在地性的研究与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议题。从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到建设旅游空间、非遗文化体验区,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发展特色旅游线路,增强人群培养等方面,探索点、线、面、体的建设模式,在地发展与在地展示结合,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旅的动态化平衡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文旅融合的支点,驱动文旅产业发展;加强产业间融合协作,提取和表现文化遗产元素、符号,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展现文化内涵与产品价值;形成“游”“学”“传”“用”协同发展模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研学、传承、应用的结合,继续发展特色文化游。当前传统节日与民俗游成为文旅发展新趋势,春节期间“各地举办迎春灯会、花市、庙会、舞龙舞狮等大型活动达5108场”⑨。可见,文旅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和整合文化遗产资源,从文化空间打造到传统工艺产品创新,再到口头传承类遗产的传承保护,要充分发挥文化在地性优势,形成完整的传承与传播环境。
(三)在保护传承中实现创新衍生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四大环节中,保护是基础,传承是关键,创新是生命,衍生是未来。“有许多本身就是完成了的作品,不是一种‘素材’或一种值得入诗的‘思想’。”⑩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不断更新,证明“保护”是文化遗产事业的基础和前提。保护是文化遗产发展的第一要义,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收集的过程即是对文化遗产的采样与研究,只需要忠实地记录就足以发挥新的作用。
“把有价值有意义的民间口头作品,再来一番创造,使它具有新的意义和作用,这自然是今天文艺工作者应该做的一种工作。”⑪可见系统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基本保障,创新衍生是系统性保护的发展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从主要环节的基础保护到生存环境系统保护的变化,文化遗产实现创新性发展的基础逐渐牢固。创新发展关键在于传承群体及组织,社会传承效果与传承人才的培养,是对文化发展脉络的延续,最终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创新涉及题材内容、表现形式、技艺手法等多个方面。衍生要与当下文化需求结合,要与地域文化、产业形态破圈对话,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六、系统性保护体系下传承人群权益保障方式
系统性保护体系下,国家要继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体系,从基础宽泛到全面专业,依照保护实际修订、增设专门性法律,营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传承环境。健全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益的保护,激励和推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行为,激发传承群体提升自我专业素养与传承意识,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的持久动力。
(一)健全立体系统的法律保护体系
建议进一步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制定颁布相应条例。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相关要求,结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法律内容。坚持“在地方、国家和国际一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互鉴赏的重要性的意识”⑫的宗旨,在立法与用法等方面,借鉴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文化遗产保护现代法律的国家。《文化遗产法典》是法国文化遗产保护从分散立法走向系统性立法的标志,强调公众参与、全面保护和国际合作,突出对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且该法律每年都会进行完善和修订。俄罗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设立专门法令,为了保护、研究和推广民族文化的礼仪习俗,进行专门的登记造册。1950年,日本颁布《文化财保护法》,将日本文物分为四类,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制定要借鉴国际经验,突出保护的针对性,兼顾不同类型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借助法律增强保护管理的力度,形成更利于传承的法律环境,自上而下推动法律制定到法律执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法可依。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框架下,要试行地方单独立法。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与发展的差异性,更要完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制建设。依据文化遗产属性进行分类立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以此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适应创新发展的时代需求,对接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现实。传承人群和专业团体,要发挥咨询与支持功能,为法律的修订与完善提供准确科学的法律实行情况反馈。传承人要发挥自主性,增强法律意识与维权意识,明确不同层级传承人认定管理方法相关规定,寻求自身权益保障,增强传承责任感,获取创新发展的支持。
(二)注重传承人群的知识产权保护
国家要建设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结合现有法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理依据⑬,制定和出台适应文化遗产主体特性的专门法律。完善知识产权机构设置,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分层次、有侧重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系统性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以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文化遗产创新。专业团体要做好知识产权法规的传达与解读,维护传承人群创作权益。成立专业咨询团队,帮助传承人群完成知识产权登记管理,组织知识产权法培训,营造良性创新环境。传承者个人要强化知识产权意识,主动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提升原创能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品牌。
(三)提高传承人群体自身专业能力
社会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在传承人培养方面,坚持研修与培训相结合,扩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的覆盖人群,关注培训实际效果,提高传承人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社会要营造良好传承环境,对重要技艺技能传承提供多方面支持,提升传承人传承与传播的主动性。相关传承团体协会等机构要发挥引导作用,提供专业知识与能力培训,加强传承群体与高校、文化专业机构的合作,提升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历史与社会价值的理解,增强传承人自身知识素养与综合能力。传承人之间要加强对话与合作,关注项目传承与创新现状,以时代文化和社会需求为依据,在传承实践中实现创新。
结语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提供引导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需要以基础研究与保护为前提,以传承人群培养与认同提升为支持,在活态传承中回溯文化本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要以保护为主,做到传承有序、传播有效,处理好保护与转化利用和创新衍生的关系。社会在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工作开展速度与质量的同时,要兼顾传承人群权益保护,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在法律权益与知识产权等方面加强管理,确保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益有法可依。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力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时代主题的结合,传承文化传统,融入时代精神,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方式。统筹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自然及国家发展各层面的和谐关系,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守护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体系与设计文献研究”(项目编号:19ZD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习近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2-12-12)[2024-04-17].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2/12/content_5731508.htm?eqid=b9192d8b0003c50c0000000664642b85.
②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2010-01-13)[2024-04-17].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0.
④丁守和,方行.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93.
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8-13(1).
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EB/OL].(2022-08-16)[2024-04-17].
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8/16/content_5705612.htm?eqid=ec92d9110076ba4a0000000264616e4e.
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2016)[EB/OL].(2016-07-25)[2024-04-17].
⑧林仁栋.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一般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59.
⑨2024年春节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EB/OL].(2024-02-26)[2024-04-17].
⑩⑪钟敬文.钟敬文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363.
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法律和文件对知识产权保护内容均有涉及。
(文/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联原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