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书纪念先师吴子南先生(1934——2010)
范景中×张涵予
张捷×黄小峰×万木春
联合推荐
封治国教授是一位了不起的油画家,可他撰写的《与古同游: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却让我想起英国一位大鉴定家对一位大美术史家的评价:acute, confident, understated, introverted and tactful, but with a sense of humour.用中文说就是敏锐、自信、低调、内敛、睿智,不过谈到幽默感,封治国走到哪里都是笑语一片,令“忍俊不禁者,缥缈思登华”。但他的这部大作让我惊讶的是,他是如何把艺术的个性与学术的沉思完美地契合在一起,而且含藏着那么多启人深思的问题。
作者翻检旧籍,去伪存真,在琐琐纷纭中,从杂陈的小细节中洞见美术史的大关节,写成深刻透彻的文字。他在缀合历史碎片与严谨表达之间获得平衡的同时,把赞美与历史也做了精微的融合,为进一步研究项元汴树立了一个标杆。
——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乙巳年正月初七,收到封治国教授寄来《与古同游——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修订版),甚为兴奋!著作梳理了项元汴同时期交往过密的朋友圈,系统构建了项元汴天籁阁书画的收藏版图,且读起来生动有趣,有很大的想像空间,使项元汴模糊的身影渐渐清晰具象起来。
我本人醉心于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这一癖好伴随了我三十多年,过程中常常碰到与项氏有关的顶极艺术珍品,因此很想尽可能多地了解项元汴及其天籁阁,遗憾有价值的史料文献不多,且都是只言片语,零星分散,《与古同游》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缺憾。项元汴不仅凭一己之力在书画收藏方面冠绝古今,对文房雅器的制作使用也是品味超凡,足以引领和推动晚明江南文人的极至审美和高雅趣味。张燕昌(1738—1814)游居盛泽话雨楼时曾记:“昔在松陵王汋山楠话雨楼,出示宜兴蒋伯荂手制壶,相传项墨林所定式,呼为‘天籁阁壶’。墨林以贵介公子,不乐仕进,肆其力于法书名画及一切文房雅玩,所见流传器具无不精美,如张鸣岐之交梅手炉、阎望云之香几及小盒等制,皆有墨林字,则一名物之赖天籁以传,莫非子京精意所萃也。”(《阳羡陶说》)
今年恰逢项元汴诞辰500周年,封治国教授的《与古同游》修订版发行正堪应景,读后感叹作者著书之艰,其收集史料,查阅档案,走访调研,不断探索搜寻,其中甘苦,可想而知。
——张涵予(中国电影家协会原副主席、著名演员)
一部中国书画史也是一部艺术鉴藏史。商贾出身的项元汴以其具眼和富藏跻身于文化史的巅峰,他虽饱受争议,却以藏品的永恒性超越了时代。他毕生致力于历代书画珍品的庋藏、存续和保护,以雄厚的财力与独到的眼光构建了一座跨越千年的艺术宝库。近代学者皆以其旧藏为基础重构明清书画鉴藏史,其收藏网络更成为研究艺术赞助与文人社交的经典案例。
封治国教授于2013年出版《与古同游——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著作一经问世,便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并成为当今项元汴研究的重要专论。时隔12年,他以崭新的修订版奉献学林,无疑是一位知行合一者“十年磨一剑”的成果见证。《与古同游》左图右史,源流互质,清晰而立体地再现了生动鲜活的项元汴形象。它虽以项元汴为研究基点,其学术视野却跨越了基础性的个案研究,从项元汴看一个时代,从一个时代看整个鉴藏史,从而钩沉出中国古代书画鉴藏的传承脉络和鉴赏体系。
学术的尊严来自不死的思想。重新激活一个历史人物,还原一个历史情境,不仅需要丰厚的文献史料、坚实的理论依据,更需要强大的勇气和宽博的人文情怀。我想,这或许就是作者重修《与古同游》的缘由和价值。
——张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5年对于中国艺术史来说是个大日子。中国艺术史上最重要的私人收藏家之一、天籁阁主人项元汴即将迎来五百周年诞辰,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公立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也将迎接百年华诞。故宫博物院的庞大古书画收藏奠基于以乾隆为主导的清宫旧藏,而清宫收藏的系统化则极大地受益于明代后期私人收藏家项元汴的毕生努力。项元汴对于中国艺术史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
在项元汴的研究中,封治国教授的《与古同游: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极具特点,是一次从美术史出发的深入研讨,对项元汴的个人收藏史进行了缜密耙梳,对天籁阁收藏的文化史意义揭示得淋漓尽致。想当初此书的最早版本——封治国博士候选人的博士论文仍在写作中,我就很期待。论文刚刚答辩,我就通过关系复制了一份,可谓是最早的一批读者和粉丝。这次修订再版,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站在学术史的新高度,对于这项研究的持续推进。“与古同游”作为项元汴和本书作者的理想,深具感染力,通过书中各个篇章的精彩叙述,一定会为读者带来莫大的学术享受。
——黄小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院长)
当封治国《与古同游: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于2013年初版时,立刻成为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一部令人瞩目的著作。封治国深入嘉兴考察,结交地方贤达,发现并利用了过去鲜为人知的项氏家谱,同时对项元汴的交游下了很大的文献考订功夫,完成了迄那时为止最详备的项元汴年谱,解决了过去以讹传讹的许多史实问题。同时,他由项元汴而安国、而文氏,自嘉兴而无锡、而苏州,把项元汴放在明末鉴藏史的上下文里去写,个案分析中闪烁着历史洞见,成功再现了江南书画鉴藏广阔生动的历史图景。出版十一年来,因题目重大,研究深入,文风清晰,《与古同游: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这部著作已被国内国际视为项元汴研究的标准之作。
——万木春(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学报主编)
内容介绍
本书的主人公项元汴(1525—1590),字子京,号墨林山人,是我国书画史上最大的私人鉴藏家。自明代中晚期以来,以他为中心的“嘉兴项氏”便成为特定的专有名词,频频出现在诸家著录之中。彭元瑞《知圣道斋读书跋》论及张丑《清河书画舫》时,批评他“所藏有限,特向项子京家稗贩耳”。其实何止张丑,因项氏而成就自己宝藏者实不可胜数。以安岐《墨缘汇观》为例,其著录书画出自原项元汴庋藏的便有一百三十八件之多,而我们今日的中国书画史,又有多少内容是建立在项氏的藏品基础之上?
每每看到那些熟悉的印记,一定会有许多人在揣测,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的身后又隐藏着什么?
[明]马图《项子京像》(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