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漆艺发展史料的挖掘与研究
作者通过挖掘宋以前福建漆艺的相关史料和发现新材料,在《图说福建漆艺》中收录了他具有创建性的研究成果。
《图说福建漆艺》展现了宋以前福建漆艺的发展情况。因缺乏物证,宋以前的福建漆艺向来少人问津。早在2012年,郑鑫教授在《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论文《“空白”的疑惑与解读——宋代以前福建漆艺的发展状况》。这个研究框架及相关结论为宋以前福建漆艺研究开拓出方向。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经过十余年的资料累积和深入研究,形成了《图说福建漆艺》中有关宋以前福建漆艺发展的系统性论述。
《图说福建漆艺》对宋代福建漆艺的论述甚详。这在其他版本的福建漆艺术史中是少见的。个中原因也许是,清代中期沈氏家族脱胎漆器的崛起,使福州一跃成为中国漆艺中心,由于脱胎漆器的巨大影响力,学界自然而然将研究重点放在清中期以后。对此,郑鑫教授不无遗憾地说,“福州漆艺的悠久历史、丰富技艺为脱胎漆器的盛名所掩,仿佛说到福州漆艺,唯有脱胎漆器,再无其他。”他在研究中发现,早在宋代,福建漆艺便迎来了“福犀”的辉煌时代。在福建漆艺史上,福犀与脱胎漆器双峰并峙。福犀有着比脱胎漆器更悠久的历史,有其独立、完整的技法体系和审美原则,不应被遗忘。
在讲述明清时期的福建漆艺时,《图说福建漆艺》以沈绍安家族为中心展开,特别强调技术创新及漆艺传承。这部书详细讲述了沈绍安家族发明“脱胎”工艺、“薄料”工艺,并始终致力于技术革新,使生产高质量的漆器成为可能。在元明清雕漆一家独大的情势下,沈绍安家族通过技术的革新逆流而上,改变漆艺保守、奢靡的风气,带来整个漆艺行业的振兴。书中通过人物、故事串连起沈绍安家族七代的技艺传承和经营之道,甚至在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讨论沈绍安家族的影响及其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的关联。征信指出:
自沈绍安恢复创制“脱胎漆器”,技艺历经七代族传家承,漆业昌盛,巧匠如林,一个家族逐步带动一个产业。
显而易见,《图说福建漆艺》借讲福建漆艺史,向读者传达福建漆艺传承、发展中最核心的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讲述明代福建漆艺时,郑盈教授详细介绍了杨塤。杨塤在明宣宗时受命前往日本学习“莳绘”工艺。他将“莳绘”工艺,中国传统的“金箔”“螺钿”工艺,以及文人画的技法、审美融为一体,令人耳目一新。将杨塤纳人福建漆艺考察的范畴,肯定他在“使福州漆器制造异军突起,并由此改变了江浙地区髹漆工艺一枝独秀的境况”中的贡献,是郑鑫教授独到的见解。在此之前,人们几乎都认定杨塤是浙江嘉兴人。郑鑫教授重新梳理杨塤的生平履历和艺术风格,通过与福州受日本“莳绘”工艺影响情况;宋代福州螺钿、金箔工艺;清代沈绍安家族“脱胎漆器”装饰对“泥金画漆”的发展的比对,由此得出杨塤很可能是福建福州人的结论。
《图说福建漆艺》对福州脱胎漆器、厦门漆线雕、永春漆篮的阐述尤为引人瞩目。这些都是作者基于长期的田野调查,通过系统性的收集、整理、研究所得。2021年,郑鑫教授及其团队受福建省文联、福建民间文艺家协会委托开展了为期半年的调研。他们辗转多地,详细了解福州漆艺的脉络与现状,形成《福建漆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图说福建漆艺》重新整理了相关的田野调查成果,并对福建漆艺产业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书中提出的:“打造‘中国漆艺之都’需要文旅、教育、人社等多部门形成合力,聚集资源,从漆艺资源、教育与培训、手工艺人传承等方面多管齐下。”的构想,是值得当下深入研究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