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漆工艺变迁的历史与传承
从宏观层面看,作者在远观视角上既承传统,又辟新域。从走进漆工艺变迁的考究到走出漆工艺技法的文化融通,从技法理论到漆文化历史逻辑的双向观照,都在动态与未来的流变中汇融。
福建漆艺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加强和深化人们对于福建漆艺历史的整体理解和把握。相较于通过讲述漆艺产品的形制、审美来编织福建漆艺术史,《图说福建漆艺》更倾向于梳理漆工艺变迁的历史过程。
例如,书中对福建漆器的代表性品种——福州脱胎漆器、厦门漆线雕、永春漆篮做了工艺拆解,将长达数月的、极其繁复的工艺制作过程简化成几个核心步骤,并逐一精心绘制流程图来帮助读者理解。以脱胎工艺为例,复杂的制作过程被归纳为“泥土塑型(塑泥胎)、裱糊麻布(裱布胎)、刮灰上漆(修布胎)、脱去泥胎(余布胎)”四步,再通过与之相应的四幅线描人物图来再现这一过程,使读者一目了然且印象深刻。
作者将专业性的漆工艺技法通过文字和图片的捭阖出入,追求漆工艺技法专业性与大众理解的连接点。从整体而言,本书通过漆的概念、漆的溯源、福建漆艺发展史、传统与现代的福建漆艺、福建漆艺教育和新时代的漆艺不同版块内容的集合,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着眼于“文以化成”的理念浸润大众的思维和认知中,给予读者以深层次的阅读愉悦,福建漆工艺变迁的历史与传承的脉络粲然可见。
时下,福建作为中国漆艺重镇,从传统漆器到现代漆画,再到有漆器参与的现代设计,福建漆艺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文化特质的道路,特别是自清中叶沈绍安发明脱胎漆器以来,脱胎漆器、现代漆画的辉煌,使福建一直处于中国漆艺中心的地位。作为漆艺行业的从业者,在感受福建漆艺带来荣耀的同时,也担负着传承、发扬福建漆艺的使命。诚如郑鑫教授所言:
传承、发扬福建漆艺不能仅仅依靠少数艺术家、企业家的情怀和坚守。要使更多人走近漆艺、了解漆艺。唯有如此,福建漆艺在当代社会才能作为一种鲜活的艺术形式,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书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温度,让作者对于漆文化的情感、信念在文字间来回传递,并塑造着读者丰沛的感知能力。
总之,该书是一部通体清晰,构建新颖,视野开阔,将宏阔审视和微观分析、学术性和通俗性集于一体,有史实、有见地、有温度的大众学术普及读物。郑鑫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将多年来田野调查、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知识,开发成科普读物,通过史料、生动的故事、丰富的图例和趣味形式进行表述。一方面于洗练平实的文字中蕴含学术上的真知灼见。另一方面,表达对福建漆文化的所思、所悟、所感,深入浅出。就整体而言,郑鑫教授的这部《图说福建漆艺》既是对国家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面阅读要求的理论回应,彰显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使命担当,也是将漆艺史学向度与实践路径融合,不断拓展出漆文化的多维度内涵,在普及漆文化知识中深化大众认知的现实探索。
(文/罗礼平,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荔婷,龙岩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在读博士;来源:《中国生漆》2024年第4期)
艺术家简介
郑鑫,1968年生于福州,闽江学院教授,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原院长、“闽都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州市首届文化名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重要展览并屡次获得高级别奖项,多幅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工艺美术馆、越南胡志明美术馆、福建省美术馆等国内外艺术机构收藏。在艺术类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权威9篇),出版专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部。主持国家艺术基金1项,福建省社科联项目2项,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创作项目各1项,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重点项目1项;发明专利3项,参与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2项、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