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一路穿越到AI时代,诗言志诗言情的历史传统和真情实感,永远是诗歌的精神内核和本质追求。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AI作诗成为热议话题。DeepSeek能快速生成格律工整、辞藻华丽的诗作,乍看之下,颇具诗的模样。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这些诗不过是没有生命张力的塑料花,徒有其表,缺乏内核。它虽能精准遵循格律,巧妙组合词句,却无法真正理解情感的内涵。它没有经历过生活的酸甜苦辣,没有为思念而辗转反侧,没有因理想实现而欢呼雀跃,又怎能写出触动人心的诗句?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被海量信息包围,更需要情感的慰藉与共鸣。诗歌的真情实感显得尤为珍贵。
我们不能否认AI在某些领域的优势,在诗歌创作上,AI只能起到工具的作用,这对诗词工作,包括诗词比赛、诗词评论、诗词鉴赏、诗词编辑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当今文化多元共生的时代,现代诗词创作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过度尊崇古代格律诗词的范式,力求复刻古人的韵味与风格,忽略了时代的变迁,放到古人诗集里分辨不出。比如,在描写现代生活时,仍沿用“更漏”“寒鸦”“暮霭”“炊烟”等古典意象,未能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电灯电话等现代元素巧妙融入。如有的人在描绘城市夜景的诗中,虽格律严谨,却满篇皆是“画楼”“宫阙”等古典词汇,使整首诗与现代生活的真实场景格格不入。这种创作方式,使得诗词无法反映当下社会的风貌与人们的精神状态,难以触动当代读者的心灵,限制了现代格律诗在新时代的发展。把创作视为纯粹个人雅好的表达,过于注重自我情感的抒发与个人审美情趣的展现,而未充分考虑大众的审美水平与接受能力。
有的作品常运用复杂的哲学隐喻与生僻的意象,语言晦涩难懂,读者往往难以解读其中深意,导致作品传播范围有限,无法在更广泛的受众中引发共鸣,使得现代格律诗逐渐远离大众视野。把诗词创作当作自娱自乐的消遣,作品内容局限于个人生活的琐碎与情感的细微波动,对社会现实问题缺乏关注。虽在语言和格律上有一定造诣,但主题缺乏深度与广度,未能对时代的重大议题、社会的矛盾冲突以及人民的生活困境进行深刻反映,使得诗词失去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
今天的诗人,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提供的手段和便利,越是在这样好形势下,更要进一步明确和坚持人民性、时代性、艺术性的创作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例如叶嘉莹先生的部分作品,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情感起伏。在一些诗词中,她回忆自己在艰苦岁月中的经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这种情感真挚且具有普遍性,能让广大读者感同身受。她的创作从人民的生活出发,用诗词传达人民的心声,使得作品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这正是坚持人民性的生动体现。
坚持时代特色,展现时代精神。诗词应紧跟时代步伐,展现时代特色。像洛夫先生的一些作品,在保留格律韵味的同时,大胆融入现代元素。他在描写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时,巧妙运用“电波”“网络”等现代意象,展现出科技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其作品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格律的坚守,更展现了现代社会的新风貌,让读者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把握艺术水准,提升审美价值。现代格律诗创作要注重语言的锤炼、意境的营造以及格律的精妙运用。可喜的是,当今诗坛上一大批优秀诗人,他们的作品语言优美典雅,格律严谨和谐,意境深远。在创作中,他们善于运用巧妙的修辞手法与独特的意象组合,营造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氛围,使读者获得了极高的审美享受,提升了现代格律诗的艺术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