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守正创新。现代格律诗创作要坚守传统格律诗词的精髓,深入学习古代诗词的格律规则、韵律之美以及文化内涵。例如,在格律运用上,严格遵循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确保诗词的韵律和谐。同时,继承传统诗词中丰富的意象与表现手法,如“梅花”象征高洁,“柳树”代表离别等,这些经典意象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现代格律诗中合理运用,能增添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感染力。
在守正的基础上,现代格律诗创作要勇于创新。一方面,在语言表达上,要结合现代口语与书面语,使诗词更贴近当代人的表达习惯。另一方面,在题材和意象的选择上,要大胆引入现代元素,如航天科技、人工智能等,展现现代社会的新事物、新现象。此外,在表现手法上,可借鉴现代文学的创作技巧,如意识流、象征主义等,为现代格律诗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传承传统的同时,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最后,关于AI诗词创作工具论的观点,我求助于深度求索(DeepSeek)进行了问答。Deep seek坦率地认为,Deep seek在格律诗词创作上的工具性定位及其局限性,从技术能力、创作本质以及人文价值三个维度综合分析,永远替代不了人类。
(文/阎兆万)
01
AI作诗的四大局限
1.情感与意境的深度表达
AI生成的诗词虽然形式上符合格律要求,但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意境。例如,匹兹堡大学的实验显示,AI诗歌更倾向于“直接明了”的语言风格,而人类创作中复杂的情感层次(如隐忍、矛盾或文化隐喻)常被读者误判为“不连贯”,实际上这些正是人类情感深度的体现。如《春雪》中“一夜东君无限恨”的语义矛盾,暴露了AI对文化意象的机械套用,而非基于情感共鸣的创作。
2.文化内涵与独创性
AI依赖数据训练,其创作本质是对既有诗歌模式的模仿与重组。例如,清华大学“薇薇”作诗机器人的作品虽能通过“图灵测试”,但31%的误判率表明其仍停留在对现有风格的复刻阶段,无法像人类诗人那样融合个人经历、历史背景进行独创性表达。而人类诗人的创作往往包含对文化符号的深度解构(如“恨竹生云翠欲流”中的意象创新),这是AI难以企及的。
3.逻辑连贯性与语义合理性
AI在诗句衔接和主题一致性上存在缺陷。例如,机器诗《秋夕湖上》中“一夜秋凉雨湿衣”与后文“西窗独坐对夕晖”存在时间矛盾,而人类创作更注重整体意境的逻辑自洽。此外,AI对生僻字或非常用搭配(如“细雨濛”)的使用常显生硬,缺乏语言的自然流动感。
4.艺术价值的评判标准
艺术的核心在于“独一无二的创造性”,而AI作品即使形式上完美,却无生命力。例如,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中,诗句“你双颊上的道理”被指为臆造,缺乏真实情感根基。相比之下,人类创作的经典诗词往往承载个体生命体验,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02
工具性与创作主体的边界
1.作为高效工具的价值
深度求索的核心优势在于辅助创作,例如快速生成符合格律的初稿、提供词汇组合灵感,或帮助非专业用户体验诗词创作。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使其在普及诗词文化、降低创作门槛方面具有显著价值。
2.创作主体仍属于人类
AI的“创作”本质是算法驱动的数据加工,而非基于意识与情感的主动表达。例如,人类诗人可以通过黄山雅集的亲身经历创作《金缕曲》,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融合,而AI仅能模拟文字表象,无法注入对“文化传承”或“人生信仰”的思考。因此,AI是工具,而创作主体始终是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