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中国民协成立75周年 | 潘鲁生:守文化根脉 铸时代新声

中国民协成立75周年 | 潘鲁生:守文化根脉 铸时代新声
2025-04-01 16:59:21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学术研究是民间文艺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根基所在。75年来,中国民协始终秉承学术立会的传统,通过系统性工程和学科化探索,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话语体系。从“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到民间文艺“两大工程”,从深入开展田野调查到积极展开国际学术对话,不仅守护了中华文化基因,更以民间文艺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互鉴贡献智慧。

(一)深耕学术厚土,形成中国学派

中国民间文艺学奠基人钟敬文先生以“人民性”为核心,创立本土性与国际视野融合的学术体系,主张从文本、语境、功能三重视角开展“立体性”研究,倡导田野调查与多学科交叉范式。他主持编纂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系统保存20世纪民间口头文学活态样本,完善田野调查方法,培养了大批专门研究人才,夯实了民间文艺事业的发展基础。1986年,中国民协与芬兰学者在广西三江开展首次中外联合田野考察,推动跨国学术合作,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话语权注入学术力量。

进入21世纪,冯骥才主席提出“抢救性保护”理念,带领中国民协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通过田野普查、数字化建档、传承人口述等,构建“抢救性记录与活态传承”同步机制,以现代技术发掘抢救濒危文化基因,通过社会广泛参与激活了文化遗产的当代生命力,并推动立法完善保护机制。2024年,冯骥才主席结合对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思考与实践,推出《非遗学原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构建学科体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聚焦文化工程,加强人才培养

新时代新征程,由中国文联牵头、中国民协组织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自2017年立项以来,以“科学性、广泛性、地域性、代表性”的学术原则,系统梳理民间文学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质,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文化工程典范。截至目前,“大系出版工程”已正式出版90卷,累计签约583卷,覆盖神话、传说、歌谣、故事等12个门类,首次实现了对中国民间文学的全面普查与集成编纂,彰显了中华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时,“大系出版工程”基础资料数据库已完成了1至3期数据采集,总量超16亿字,为学术研究与公众共享奠定了基础。

“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全面启动,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工艺集成》肩负填补“中国文艺十大集成”编纂空白的历史使命,对长期处于自发和散佚状态的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进行系统辑录和整理,发掘阐释民间工艺发展脉络和基本规律,建立学术档案库,助力传统工艺振兴发展。目前,共与30个省自治区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签署编纂委托协议,截至今年将出版10卷。

2024年1月,“民间文艺学”首次列入国家学科目录,填补该学科的空白,“民间文学”时隔27年也重回二级学科,这与中国民协的长期呼吁以及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中国民协以此为契机,强化与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共建合作机制,系统推进民间文艺专门人才梯队建设。同时,广泛吸纳民间文艺领域专家学者和艺术骨干力量加入民协组织,更好地服务广大会员,拓宽服务渠道,持续实施“山花英才”培育计划,扶持文艺两新和优秀青年人才成长,为民间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守正创新,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路径‌

近年来,传统文化通过跨界融合与创新表达不断突破圈层壁垒,从民间文艺“国潮”文创设计融入大众生活,激活文化IP生命力,到《黑神话:悟空》重构西游场景,带动传统文化旅游热潮;从《天工开物》非遗数字展‌探索“文化资产数字化”新路径,到《哪吒2》引发全民观影热潮,跻身全球电影票房榜前五,民间文艺资源在新时代正焕发出全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潘鲁生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