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文化根脉 铸时代新声
——在中国民协2025年工作会议暨
庆祝中国民协成立75周年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生日,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民协,向在座的各位同仁,向全国的民间文艺家和民间文艺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福!
在此重要时刻,我们齐聚一堂,召开庆祝中国民协成立75周年会议,具有特殊意义。
7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50年3月29日,中国民协的前身“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开启了民间文艺科学化传承、体系化发展的崭新篇章。七十五年筚路蓝缕,七十五年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民间文艺工作者坚守初心,砥砺奋进,以郭沫若、周扬、钟敬文、冯元蔚、冯骥才为代表的专家学者辛勤耕耘,中国民协团结带领广大民间文艺家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始终与党同心,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共振,扎根田野,深耕学术,创作实践,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书写了壮丽篇章。
一、扎根田野,赓续中华历史文脉
中国民协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党的路线方针为指引,切实发挥党联系民间文艺界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带领广大民间文艺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记录时代变迁,讴歌人民伟业。75年来,民间文艺界紧跟时代步伐,深度参与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走过了坚实而辉煌的历程。75年来,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守望者的使命担当,跨越传统与现代的文明嬗变激流,用脚步丈量山河,以匠心守护文脉,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田野实践,生动诠释了“文艺属于人民”的根本立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就确立了“广泛搜集、科学化整理和研究民间文艺”的核心任务,开启民间文艺系统化发展。1956年组织赴云南等地系统搜集各民族神话、歌谣等民间文学,开创了新中国科学化田野调查的先例。1978年重启抢救性调查、普查工作,动员全国力量深入基层,采集海量民间文学作品。1984年主持编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歌谣集成》《中国民间谚语集成》,搜集珍贵资料,发现、培养大批民间文艺传承人,构筑民间文艺“文化长城”。1987年“民研会”更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推动民间文艺事业向纵深发展。
21世纪初,“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全面启动,对木版年画、传统村落等进行地毯式调查,建立数字化档案,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等系列成果,开创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新模式,为赓续中华文脉做出历史性贡献。
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民协全面启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和“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两大工程。“大系工程”关注民间文学收录的系统性和代表性,为构建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学科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工艺集成”重溯民间工艺历史,关照民间工艺文化,推动民间工艺回归生活,重焕活力,建立民艺学学科框架。两大工程“文”“艺”并举,相辅相成,为民间艺人立传,为民间文艺铸魂,为中华民族保留弥足珍贵的文化记忆,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文化载体。
二、学术立会,构建民间文艺的中国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