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牌赋能,让民间文艺“活起来”
多年来,中国民协通过举办一系列品牌活动,有效提升了民间文艺的社会影响力。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作为我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项,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十七届,一批优秀的民间文艺家获此殊荣。贾芝、居素甫·玛玛依、刘锡诚、刘魁立等13位老艺术家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称号。为进一步发挥“山花奖”行业风向标的作用,中国民协持续深化评奖制度改革,注重评奖成果的宣传推介,始终把“内容把关要严、思想引领要强、艺术创作要精”作为首要标准,推出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回应时代关切和人民呼唤的优秀作品,不仅推动了民间文艺精品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更促进了民间文艺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坚持办好学术期刊《民间文学》《民间文化论坛》和《民艺》杂志,推动民间文艺新媒体传播。多年来,“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丰富多彩,通过民俗摄影征集、生肖设计展、调研座谈交流、系列主题直播等多种形式,让传统节日文化焕发新生,不仅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更增强了民众的文化体验感。“民间文化进校园”“送欢乐·下基层”等志愿服务活动,让民间文艺更加贴近群众生活。
中国民协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大外宣、大外交的方针,“请进来,走出去”,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参与国家主场外交的艺术服务,开展高水平的文艺展演、博览会、学术交流、进校园等多种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积极为中国民间艺术家搭建海外交流平台,同时向外国民众展示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积极推动民间文艺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调研交流、典型案例发布等项活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跨界融合,让文化成果“用起来”
中国民协积极探索各领域协作,以现代科技和创新传播方式,推动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深度融入当代文化语境。积极构建“活态传承+内容赋能+数字传播”的创新模式,通过“两大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将民间文艺资源进行系统化、数字化的整理与保存,并通过人工智能、设计介入、媒体融合等手段创新转化研究成果。
《歌谣里的中国》通过民歌解码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与价值图谱,打造“中国歌谣的文旅路线图”,助力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系列纪录片《匠人》用影像立体呈现民间手工艺传承人的创作生态与生命叙事;“中国民间文艺两大工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系列项目、“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也以口述史、影像志留存传承脉络,为传统文化当代转化提供可复制的创新范式。
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民协将始终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理论内涵,以“守文化根脉、铸时代新声”为使命,深刻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两大工程”,进一步确立“民间文艺学”的学科研究领域,坚持“学术立会”传统,倡导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并重,全面推动民间文艺回归生活,引领国潮,创新机制,推进新时代中国民间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民间文艺,扎根人民,服务生活,坚守文化使命和学术品格,与社会进步、时代发展融为一体。我们将坚持把田野调查作为民协工作的生命线,把学术研究作为民协发展的立身之本,把民间文艺创新转化作为新时代的根本任务,持续创新艺术创作的实践方式,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内容、新路径、新方法,让民间文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同志们!75年栉风沐雨,75年砥砺前行。让我们牢记“国之大者”,坚持守正创新,守住“为民族立心、为文化铸魂”的初心,创出“与时代共鸣、向未来敞开”的格局!让我们继续到民间去,走进田野,融入时代,创新发展,共同绘就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壮美画卷!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作风,奋力书写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中国民间文艺事业新篇章!
(文/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联原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来源: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