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赴春之约(数字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供图
“在推动美术跨学科融合创新方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以学科交叉、产教融合为切入点,积极构建人工智能设计教育新生态。”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董占军介绍,在全校范围内开展“AI for Design”教学改革,系统性推进AI技术向教学全链条渗透。学院印发AI赋能专业建设实施意见,成立人工智能设计研究中心与教研室,搭建“天工开物”山东省人工智能设计服务平台,面向全校开设《人工智能导论》通识课,立项12门“人工智能+”示范课,联合清华大学出版社编写“设计+人工智能”系列教材,推动专业课程交叉融入。目前这套教材已正式出版8本,被10余所学校引入教学。学院的探索也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吸引国内30余所高校和职业院校师生来校学习交流,为美术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董占军表示,学院依托自身设计学和工艺美术特色优势,聚焦AI在设计领域的应用,积极探索国家视域下的人工智能文化话语权建设。学院构建工艺美术类高质量特色语料库和工艺类大模型,有效缓解艺术领域写实数字资产库匮乏、AI语料库建设滞后问题。其中“手工艺品图片元数据”入选首批100个人工智能大模型高质量训练数据集,“工艺美术模型”获国家数据局“数据要素X”大赛山东分赛二等奖。自建胶东剪纸等自有知识产权LoRA模型200余个,面向全网提供设计艺术生成服务。筹备成立AIGC设计产学研共同体、举办人工智能设计教育国际会议以及人工智能生成艺术展览、建设省级人工智能创意现代产业学院、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加速“模型+”的落地创新,实现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03
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人工智能艺术人才
在AI浪潮下,美术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卷”的方向更为多元,这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今,鉴于非数媒方向学生也将熟练掌握AIGC技能,我们学院必须思考如何实现差异化发展,自己的学生还应掌握哪些技能?”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邱志杰说道。
青绿鎏金(数字艺术)天津美术学院供图
2024年,全国高校首所人工智能艺术学院在天津美术学院揭牌,标志着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进入新阶段。在此背景下,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展现出前瞻性与创新性。
邱志杰表示:“AIGC技能是基础,不能仅满足熟练,要追求卓越。”基于此,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教学上,加大人工智能教学比重,鼓励学生创作高难度短片,如制作融合杨柳青年画风格的动画片,展现专业优势。开展更为深入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在医疗、金融等多领域应用以获得创作灵感。活动方面,借“宇宙蛋”展览、泥人张非遗工作坊等,引导学生训练AI,增强综合创作力。教师充分利用小红书等平台,与学生分享教育实践和艺术理念,并积极互动,着力培养学生审美判断力。学术研究领域,教师引领学生踊跃参与,组织开展共享知识库建设工作,带领学生研读相关专业论文,密切关注并深入探讨学术前沿问题。通过以上多方面努力,学院构建了“新艺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跨学科、贯通型、协作型人才为目标,运用智能、自主、游戏化学习等多元评价方式,全方位培育适应时代需求的人工智能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