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以AI为支点,撬动美育无限可能

以AI为支点,撬动美育无限可能
2025-04-14 13:40:20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图片

虎卣归期(数字艺术)2025年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供图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认为,AI时代,“新美术人才”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要能够挑战生成式AI的“算法惯性”,具备人机协同能力,理解AI技术并掌握交互技巧,还要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要推动科技与艺术融合,促进多领域协作交流。更重要的是,须肩负社会责任感,提升全民审美素养,推动“艺术与科技互利共生”。

学院围绕这些能力需求,展开了一系列教育探索。《人工智能艺术应用》课程以AI技术为核心,围绕新质想象力、新质美学力、新质造物力和新质传承力四大模块开展教学。如在“新质想象力”模块,学生借助AI工具生成创意草图,探索跨学科灵感;在“新质传承力”模块,学生利用AI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创新表达。在课程体系构建上,探索开设“AI+美术”微专业,作为学校首批四个“AI+X”微专业之一,将AI技术深度融入专业教学。同时,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美术教育实验室”建设,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AI技术的理解,进而应用于艺术创作。

“美术教育应顺应趋势,培养学生在掌握AI技术的同时,扎根本土文化,心怀家国,追求艺术的精神价值,成长为契合时代需求的新美术人才。”张晓凌表示。

04

技术洪流中,美育如何守正创新?

尽管AI为美术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但在融合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部分学生过度依赖AI创作,导致原创性缺失,甚至出现抄袭、侵权等行为。此外,AI算法存在的偏见与歧视,也可能影响学生对艺术的正确认知。

“DeepSeek写的诗不缺少对仗和音韵,却缺少真生活,缺少伤感与愁绪的原痛。”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以外国作家石黑一雄与DeepMind的CEO的对话为例,揭示AI创作的本质局限。许江指出,面对这一现状,美术教育要执守两个方面的基本立场。一方面,要坚信人的主体性力量和创造力。艺术作为一种动手、动口、动脑、动身的实操训练,能让人保持对世界的洞察能力和心灵的自由。另一方面,要积极面对技术发展,利用理性和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AI,培养他们的自信和判断力,促进新一代人的成长。

“工具本身没有对错,关键在于如何使用。”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武主张AI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要积极拥抱技术,也要保持谨慎批判。艺术教育应围绕艺科共生理念,保持艺术核心价值——感受力的培养,避免过度依赖工具、创作同质化及技能弱化。

“艺术需要扎根人文土壤,当下我们唯有以人文精神驾驭技术工具,方能在数字浪潮中守护审美自觉,令美术教育成为照亮数字文明的星光。”清华艺科院美育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高登科表示,在AI时代,美术教育正面临着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深层博弈。AI不应是艺术本体的解构者,而应成为激活传统美学的数字媒介。

“技术的进步为艺术创作和教育带来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但人类的创意和审美判断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核心。”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董未名表示,通过合理地利用技术工具,平衡基础技能和创意思维的培养,我们可以在AI时代持续推动美育的发展。

文/张婷,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徐智勇)
关键词:美育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